潮汕文化(2)
点击数:21512014-02-23 02:24:37 来源: 潮汕武术网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是以明洪武年间设置的“潮州府”为中心发展演进而来的区域文化,是包括海内约1000万潮人和海外约1000万潮汕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群体文化。原称“潮州文化”,由于经济贸易上,高度联系、往来频繁;思想文化上,愈发融合、观念的普遍认同;同时,行政区划的划分使人容易混淆区划与文化的分界,从而使得“潮汕”一词更为契合时代,契合认同,这一提法也变得更为必要。在现代思维中,”潮汕“也更为的多元、平等与团结。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更体现央央中华文化的融合,哲学思想的辩证。由此,潮汕、广府、客家,三大文化共同形成了岭南文化的主体。
概说
潮汕文化,一字点“精”潮汕文化是海内外潮汕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海内外潮人认同的潮汕地区指潮属八邑:即今天的广东潮州、汕头、揭阳三地级市以及梅州市的丰顺县)。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汕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潮汕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潮汕地区的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汕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贵的一个菜系之一;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汕话编写岭南第一文学巨著。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潮汕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潮语是潮汕文化的根基、纽带,也是连结潮汕人民的亲情纽带。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精"乃潮汕之灵,潮汕文化的点睛之笔。
潮汕文化的定义
概述
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化包括中华各民族、各民系、各地区、各种专题的文化,潮汕文化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研究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
潮汕文化流播的地方很广。世界各地,几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是潮人最重要的根,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潮汕文化内容丰富
(16)潮汕地区旅游文化。当今,潮汕各地重视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提高旅游事业的品位。
潮汕文化富有特色
弘扬潮汕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弘扬潮汕优秀文化,对振奋海内外潮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诚信经营、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共同为促进祖国家乡和海外潮人住居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文化合作和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汕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也在各地广为流传。潮汕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汕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戏剧音乐
潮剧又名潮汕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汕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汕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5、潮汕歌册
潮汕歌册是潮汕俗文学中最流行的说唱文学,它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潮汕歌册由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它是在潮汕资本主义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于文化生活迫切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反映政治道德、风物人情、阶级矛盾上。潮汕歌册以往非常深受潮汕妇女喜欢,但时移世易,唱歌册的人越来越少了。潮汕歌册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消失,应该有人传承下去,毕竟它是潮汕独特的说唱艺术。
英歌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上世纪70年代末《人民日报》更撰文“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英歌的源流可溯到明初甚至更早。一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但现今的英歌舞是在普宁的潮汕先民
们后续的一些武装起义事件中加入武术套路形成,而后传到潮阳、惠来各县。现今英歌舞流行于潮汕南部的普宁、潮阳、惠来等地,其为汉族民间广场最具代表性情绪舞蹈之一。其造型源于梁山108好汉,尤其取材自梁山好汉元宵节攻打大名府解救卢俊义的故事。其表演形式分有“前棚”和“后棚”之分,现已大多简化只有前棚表演,表演时画着梁山好汉脸谱的演员手持双棒或圆鼓起舞,气势粗犷雄壮,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便于2007年12月21日在“走进揭阳”的专题中对潮汕英歌发祥地普宁做了详细报道。
潮语讲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汕头市各区的文化馆、文化宫大多很重视这一民间文化活动,专门在里面设置讲古厅,进一步加以发扬。汕头市文化局还把流散于街头摆摊讲古的陈四文、徐鸿飞、陈树绵等一批人组织起来,成立汕头市新声说书组,在福合埕开设讲古场,以满足群众文娱活动的需求。1958年成立的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也把讲古列为演出项目,并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倡导开展讲故事活动,汕头市文化局于1964召开全区讲故事工作会议,使讲故事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潮汕农村也普遍成立文化室,配备故事员。故事内容多为解放后出版的新书,如《林海雪原》、《红岩》、《烈火金刚》等。因此这一时期,潮汕各地掀起一股讲故事的浪潮,讲古者也深受群众所尊敬。但好景不长,“文革”时期,讲古艺人备受冷落,说唱无门。“文革”后,党和政府再次重视文艺事业,讲古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又重焕光彩。潮语“讲古”,是以潮汕方言讲故事,形式与北方评书基本相同,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既有群众自发聚集在一起讲的,也有专门请讲古为业的民间艺人讲。潮汕以前没有像北方一样的专门说书场,故讲古艺人便利用宫庙、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公共场所开讲。解放前,汕头的福合埕、潮州的开元寺、揭阳的城隍庙等地都设有讲古摊,亦日亦夜开讲。讲古艺人多为谋生计的穷困文人或败落子弟,每讲到一个段落至精彩处,便停下来向听众收赏钱。听众多为老年人、体力劳动者和小贩。听说书的人,坐其椅子的就必须给钱,但多少不限。若站着听的人,就不必给钱,说书人对此等听众也很欢迎,因为热闹更易于吸引人。说书的传统书目多为长篇章回小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长枪袍带书,如《三国演义》、《精忠说岳》等。二、短打公案书,如《水浒传》、《包公案》等。三、神怪书,如《西游记》、《济公传》等。四、谈狐说鬼书,如《聊斋》等。20世纪30年代的潮州还掺入一些武侠小说,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而在潮汕农村,群众自发的多聚集在闲间、桥上、树下等地,听者也多为男人,因为女人则较喜欢听潮州歌册。
在潮汕,潮语讲古名艺人很多,有陈四文、王敏、郑永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其中陈四文先生是最为有名的,他讲演时多用“谐音”、“戏白”,配以脚手动作,十分形象生动,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流连忘返。离团后,陈先生仍多次应邀举办讲古专场。
潮汕工艺
潮汕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汕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汕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汕地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清末,潮汕地区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 “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潮绣因其瑰丽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此外,还有巧夺天工的潮汕抽纱,多姿多彩的潮汕花灯,潮汕剪纸,潮汕银饰,枫溪陶瓷,潮汕嵌瓷,潮汕石雕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