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的发展历史
点击数:54612014-03-30 20:27:51 来源: 潮汕武术网
潮剧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清末民初以后,潮剧出现了一批改编话剧或电影、穿西装旗袍的剧目,称为文明戏或时装戏,如《空谷兰》、《孤儿救祖记》、《少奶奶的扇子》、《徐锡麟》等。
这类剧目为何称为文明戏呢?文明戏原来是指话剧。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欧洲戏剧传到中国。1907年,留学日本的欧阳予倩、陆若镜等人,在东京组织“春柳社”,先后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热血》等“新剧”;影响所及,上海也先后成立阳春社、开明社、进化团等话剧组织演出新戏。时值辛亥革命前后,“文明”、“改良”字样,新剧既新,也冠上“文明”二字,称为“文明戏”。
20年代,旅居泰国的潮汕青年知识分子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组织“青年觉悟社”,举起改良潮剧的旗帜,陆续把当时上映的电影改编为潮剧,使二三十年代潮剧文明戏盛极一时。从20至40年代,根据电影和话剧改编的文明戏,除上述剧目外,还有《一串珍珠花》、《渔光曲》、《人道》、《啼笑姻缘》、《都会的早晨》、《大闹三门柳》、《呆中福》、《玉梨魂》、《姐妹花》、《姐姐的悲剧》、《迷途的羔羊》、《火烧红莲寺》、《红粉
》等。
文明戏的演出,曾推动了30年代潮剧的改革,如由剧作家谢吟改编的《人道》就是一例。《人道》是一出带有伦理道德教化的影片,剧本写陕西某地农民赵恕,与儿子儿媳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并在灾荒年中遭受了两种不同生活境遇。舞台上为了表现两种不同的生活,将舞台左右处理成两个表演区,一边是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一边是咬草根树皮、挨饥受冻。把两种不同的生活遭遇,作了生活的对比,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这个戏由当明潮剧名班老三正顺香班及其名演员于1933年演出,连演经年,影响很大。
抗日战争时期,海内外潮剧继承文明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改编上演宣传抗日救国的时装戏,如《芦沟桥纪实》、《平型关大捷》、《韩复渠伏法记》,以及潮汕城乡业余剧团自编自演的宣传抗日救国的剧目。时装戏在国难当头,发挥了宣传民众,动员民众的战斗作用。
在时装戏的剧目中,有一类剧目的题材是其他剧种比较罕见的,这就是反映华侨生活的“华侨戏”。清代以来,潮汕沿海居民过海谋生日多,是有名的侨乡,华侨生活成为潮剧剧目创作题材,出现了反映华侨在侨居国艰苦创业,或在侨居国生活与家乡生活矛盾纠葛的“华侨戏”。如《清迈案》(反映华侨在泰国山巴开荒创业的故事)。《金贵舍》)(写败家子金贵舍,在家不务正业,后向其侄借款作路费,过洋谋生。其侄听说金贵在南洋身亡,逼金贵妻改嫁,金妻不从,金贵在南洋发迹归来,夫妻遂告团圆)。《店仔头案》(写侨属洁身自好的故事)。其中《官硕案》则是一出情节曲折,反映华侨在实叻(即新加坡)及家乡两地诉讼的故事,剧情是这样:
揭阳官硕乡人李天锡,于实叻身故,遗一子六岁,其番妻李柳氏另赘陈亚隆,仍居实叻经商。
天锡同乡人李亚歪由实叻回唐山,柳氏托其带子及款八百元回揭阳交天锡之母,谁知李亚歪将款吞没,认小孩为已子。天锡之母曾至李亚歪家问讯,为李亚歪赶逐。时有侨商李亚口旦往实叻,锡母托其寻访李柳氏,李柳氏得知亚歪吞款拐子之事,大怒,亲回唐山访锡母,并请李姓族老相助向亚歪交涉,亚歪矢口否认,反殴打柳氏婆媳,旅长乃告于衙门,亚歪又用款买通吏房包加本和师爷程炳章,于验柳氏及其儿子血缘关系时,用开水冲白醋假清水上堂使用,使柳氏母子之血不能相结,官乃重责李柳氏20大板。柳氏不服,回实叻取款,拟再上诉于潮州府,经其夫劝告,转向实叻官府告状,实叻电告潮州府,柳氏再回唐山,潮州知府曾继渠亲自提审,包加本招认受贿,案情大白,款项及儿子归还柳氏,亚歪及包加本处斩,程炳章驱逐回乡。
从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及情节看,这个故事应有生活原型人物及案件作依据,是一出纪实题材的华侨戏。这个案件还被编成潮州歌册,在潮汕民间广为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潮剧继承了文明戏、时装戏反映现代生活的传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现代剧。成为潮剧剧目的重要部分。
潮剧名家:洪妙(男老旦)、秦梦、邱红、陈华、陈楚蕙(女文武小生,香港)、陈学希(小生)陈文炎、陈光耀、陈丽玉、蔡锦坤、方展荣(丑生)、范泽华(花旦)、郭石梅、李有存、李义鹏(-(丑)-生)、芦吟词、黄玉斗、黄瑞英、孙小华(花旦)、吴清城(小生)、吴丽君、谢大月、谢吟、许云波、姚璇秋、杨其国、叶清发(小生)、张长城(男老生)、张桂坤、郑小霞(花旦)郑健英(花旦)郑仕鹏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清末民初以后,潮剧出现了一批改编话剧或电影、穿西装旗袍的剧目,称为文明戏或时装戏,如《空谷兰》、《孤儿救祖记》、《少奶奶的扇子》、《徐锡麟》等。
这类剧目为何称为文明戏呢?文明戏原来是指话剧。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欧洲戏剧传到中国。1907年,留学日本的欧阳予倩、陆若镜等人,在东京组织“春柳社”,先后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热血》等“新剧”;影响所及,上海也先后成立阳春社、开明社、进化团等话剧组织演出新戏。时值辛亥革命前后,“文明”、“改良”字样,新剧既新,也冠上“文明”二字,称为“文明戏”。
20年代,旅居泰国的潮汕青年知识分子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组织“青年觉悟社”,举起改良潮剧的旗帜,陆续把当时上映的电影改编为潮剧,使二三十年代潮剧文明戏盛极一时。从20至40年代,根据电影和话剧改编的文明戏,除上述剧目外,还有《一串珍珠花》、《渔光曲》、《人道》、《啼笑姻缘》、《都会的早晨》、《大闹三门柳》、《呆中福》、《玉梨魂》、《姐妹花》、《姐姐的悲剧》、《迷途的羔羊》、《火烧红莲寺》、《红粉 》等。
文明戏的演出,曾推动了30年代潮剧的改革,如由剧作家谢吟改编的《人道》就是一例。《人道》是一出带有伦理道德教化的影片,剧本写陕西某地农民赵恕,与儿子儿媳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并在灾荒年中遭受了两种不同生活境遇。舞台上为了表现两种不同的生活,将舞台左右处理成两个表演区,一边是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一边是咬草根树皮、挨饥受冻。把两种不同的生活遭遇,作了生活的对比,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这个戏由当明潮剧名班老三正顺香班及其名演员于1933年演出,连演经年,影响很大。
抗日战争时期,海内外潮剧继承文明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改编上演宣传抗日救国的时装戏,如《芦沟桥纪实》、《平型关大捷》、《韩复渠伏法记》,以及潮汕城乡业余剧团自编自演的宣传抗日救国的剧目。时装戏在国难当头,发挥了宣传民众,动员民众的战斗作用。
在时装戏的剧目中,有一类剧目的题材是其他剧种比较罕见的,这就是反映华侨生活的“华侨戏”。清代以来,潮汕沿海居民过海谋生日多,是有名的侨乡,华侨生活成为潮剧剧目创作题材,出现了反映华侨在侨居国艰苦创业,或在侨居国生活与家乡生活矛盾纠葛的“华侨戏”。如《清迈案》(反映华侨在泰国山巴开荒创业的故事)。《金贵舍》)(写败家子金贵舍,在家不务正业,后向其侄借款作路费,过洋谋生。其侄听说金贵在南洋身亡,逼金贵妻改嫁,金妻不从,金贵在南洋发迹归来,夫妻遂告团圆)。《店仔头案》(写侨属洁身自好的故事)。其中《官硕案》则是一出情节曲折,反映华侨在实叻(即新加坡)及家乡两地诉讼的故事,剧情是这样:
揭阳官硕乡人李天锡,于实叻身故,遗一子六岁,其番妻李柳氏另赘陈亚隆,仍居实叻经商。
天锡同乡人李亚歪由实叻回唐山,柳氏托其带子及款八百元回揭阳交天锡之母,谁知李亚歪将款吞没,认小孩为已子。天锡之母曾至李亚歪家问讯,为李亚歪赶逐。时有侨商李亚口旦往实叻,锡母托其寻访李柳氏,李柳氏得知亚歪吞款拐子之事,大怒,亲回唐山访锡母,并请李姓族老相助向亚歪交涉,亚歪矢口否认,反殴打柳氏婆媳,旅长乃告于衙门,亚歪又用款买通吏房包加本和师爷程炳章,于验柳氏及其儿子血缘关系时,用开水冲白醋假清水上堂使用,使柳氏母子之血不能相结,官乃重责李柳氏20大板。柳氏不服,回实叻取款,拟再上诉于潮州府,经其夫劝告,转向实叻官府告状,实叻电告潮州府,柳氏再回唐山,潮州知府曾继渠亲自提审,包加本招认受贿,案情大白,款项及儿子归还柳氏,亚歪及包加本处斩,程炳章驱逐回乡。
从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及情节看,这个故事应有生活原型人物及案件作依据,是一出纪实题材的华侨戏。这个案件还被编成潮州歌册,在潮汕民间广为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潮剧继承了文明戏、时装戏反映现代生活的传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现代剧。成为潮剧剧目的重要部分。
潮剧名家:洪妙(男老旦)、秦梦、邱红、陈华、陈楚蕙(女文武小生,香港)、陈学希(小生)陈文炎、陈光耀、陈丽玉、蔡锦坤、方展荣(丑生)、范泽华(花旦)、郭石梅、李有存、李义鹏(-(丑)-生)、芦吟词、黄玉斗、黄瑞英、孙小华(花旦)、吴清城(小生)、吴丽君、谢大月、谢吟、许云波、姚璇秋、杨其国、叶清发(小生)、张长城(男老生)、张桂坤、郑小霞(花旦)郑健英(花旦)郑仕鹏
【责任编辑:潮汕武术网编辑部】(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