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潮汕武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潮汕风景(潮州1)

点击数:39642014-02-10 17:48:01 来源: 潮汕武术网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东与福建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全市总面积陆地3116.12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总人口250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00万人。辖二县二区,即潮安县、饶平县和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辖19个镇,饶平县辖21个镇,湘桥区辖城区9个街道和意溪镇。

潮州建制历史悠久。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海阳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隋朝时撤郡设州,始称“潮州”。新中国建立前,潮州均为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渗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 —— 潮人文化,拥有地方特色鲜明、结构完整、门类齐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观。728处文物点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锣鼓、潮州戏等众多“潮”字品牌,构成潮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自古就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的美誉。

         

     

                                                       


 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风情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潮州工艺巧夺天工。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的工艺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见长,潮州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南宋、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石桥梁的广济桥,国内罕见的宋代建筑府第许驸马府,始建于唐代、堪称粤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的开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业繁荣景象的笔架山宋窑遗址,始建于宋代、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明代、全长2.6公里的古城墙,有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齐名的明代建筑广济城楼等。此外还有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贵历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凤凰时雨、湘桥春涨、鳄渡秋风、北阁佛灯、龙湫宝塔等景点,如珠散落于韩江两岸,与2.6公里古城墙、滨江长廊和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构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壮丽景象。

 潮州自然风光秀美。古城区笔架山、金山、葫芦山三山拱护,韩江绕古城而过,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凤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为粤东最高峰,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祥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山上有高10多米、覆盖面积一亩多、年龄600多岁的宋茶树王,这株老干轧枝的宋种茶树,饱经风霜雪雨,度过了六百多个春秋,斑斓的躯干上有三个分桠,茎粗分别为0.72米、0.93米和0.8米围.树高5.8米,树冠(南北向)直径7.3米,树叶茂茂密密像一把伞。山顶有面积60多亩的古火山口凤凰天池,俗称“四脚鱼”的珍稀动物蝾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丰富的温泉、矿泉,梅林湖畔的稻田里有形态各异,形似山鹰、海狗、蟾蜍、百鸟求凰的古海蚀地貌,东部柘林湾有栖息数万只黄嘴白鹭“白鹭天堂”,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海上牧场”,碧水蓝天的金狮湾海滨浴场,都是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潮州旅游设施配套。全市有旅行社17家,其中国际社4家(出国组团社2家)、国内社13家,经国家考核合格的专职导游员近200人,潮菜厨师逾千名,涉外酒店18家,客房2000多间。境内有汕汾高速公路、国道324线、广梅汕铁路通过,市内旅游车、出租车、三轮车日夜穿梭提供全天候服务,交通方便快捷。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等娱乐健身场所应有尽有,满足旅客的休闲娱乐需求。

 近几年,潮州积极实施“旅游旺市”的发展战略,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成功推出古城文化旅游、科普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潮州这颗中国南海岸的文化明珠,必将散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岭海名邦、古迹流芳。距今7000-5000年的潮安陈桥、梅林湖贝丘遗址表明了潮州先民在此居住的悠久历史,但自此到隋朝时期,除部分建筑遗址和地下墓葬外,潮州未留下什么可资佐证的地面建筑。唐代是潮州历史开始得到真正开发的时期,在砖瓦窑与陶瓷窑、寺庙、修桥造路和城市园林景观方面的建筑技术得到迅速提高。至宋元时期,潮州由于人口剧增,经济发展,推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历史成就:潮州城经过三次营建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格局,城市功能得到很大完善。由于受到闽地造桥技术的影响以及本地交通需要,潮州城内外共修建了9座桥梁,闻名天下的广济桥(湘子桥)就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出现了一批充满浓郁宋元之风的宗教祭祀建筑如开元寺天王殿、韩文公祠、潮阳双忠庙、饶平镇风塔;而许驸马府、彭园等大型府邸宅院是内地筑园文化传入粤东的最好证明;海阳南溪、城西三利溪两大水利工程的完工极大改善了潮州的水运条件;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潮州本地建筑风格在逐步形成之中,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贝灰沙也开始得到广泛使用。明清时代,是潮州建筑风格正式确立的时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元代遭到拆毁的潮州城得到恢复,修建于明代的广济门城楼和部分卫、所建筑保留至今;作为礼制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宗庙和牌坊大量涌现并保存至今,其中见于史志记载的牌坊就有154座;佛教禅风复振,开元寺、灵山寺等著名寺院内的大部分建筑便修于此时。神庙兴建几近泛滥、风格富丽堂皇,大量运用木雕、石雕、嵌瓷、灰塑等工艺;一大批坚实挺拔的古塔得到兴建;民居府第在此时形成了以“下山虎”“四点金”“百鸟朝凤”“驷马拖车”为基本格局的建筑体系,其中黄尚书府、卓兴府等重要建筑至今保存良好。充分体现客家文化的土楼成为这一时期潮州古代建筑的另一亮点,仅饶平一带就有656座客家土楼;此时的桥梁建筑成就最为突出,广济桥“十八梭船二十四舟”、“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独特风格在明宣德年间正式确立;此外还大规模修建了学宫书院亭台楼院,大部分保存至今。
  潮州传统建筑反映了潮州民系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其工艺特色大致可以概括为一致性、炫耀性、务实性和兼容性:一致性方面主要表现为潮州和毗邻的闽南建筑在建材和装饰上十分接近以及风格形成之后基本不变;炫耀性主要表现为大量采用极尽华丽、颜色夺目的木雕、石雕和嵌瓷等装饰工艺以显示财富和技艺上的卓越;务实性主要表现为多采用资源丰富的石头、贝灰、泥土作为建材以及强调结构上通风透气、防风防洪;兼容性主要表现为潮地建筑的技术和风格脱胎于闽地又不断吸纳融合其他建筑文化的优点。潮州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色大致有强化礼制、讲究风水、底蕴深厚几个特征:强化礼制主要表现为宗祠牌坊大量涌现;讲究风水主要表现为选址布局十分注重随地设计、重视方位上的“逢凶化吉”,建筑装饰上着重体现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大规模修建风水塔;底蕴深厚主要表现为寺院神庙遍布潮地,流行宗族聚居的大型建筑群、外封闭内通透的儒雅精细居住心理,建筑装饰上大量运用木雕、石雕、嵌瓷、灰塑等工艺和楹联、碑记、传说、诗文等文学体裁。
  潮州最负盛名并且进入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列的有:始建于南宋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第一座启闭式桥梁”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被誉为国内罕见的宋代建筑府第、“潮州古建筑三件宝”之一的许驸马府;始建于唐代、堪称粤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的开元寺;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集潮州木雕工艺大成的己略黄公祠;反映潮州陶瓷业盛景的笔架山宋窑遗址;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的道韵楼等。而位列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则有:海阳县儒学宫、凤凰塔、广济门城楼、王大宝墓、葫芦山摩崖石刻、涵碧楼、镇风塔、大埕所城、饶平土楼、丁未革命纪念亭。此外还有宋明城墙以及牌坊街、象埔寨、龙湖古寨、黄尚书府、李厝祠、外江梨园公所、黄埔军校潮州分校陈列馆等一大批名胜古迹。

 

  

                                        潮州               


潮州城西郊有西湖依傍在葫芦山,山水相衬,风景十分秀丽。曾有一外地的游客,游过西湖,感叹说:家乡无此好湖山。” 山上还有人题刻湖山图画,西湖景色之美由此可见。
  潮州西湖风景区由葫芦山和西湖两部份组成。自唐宋以来,直至今日,潮人习惯在工余休闲之时,到西湖品茶扯谈讲古西湖渔筏” 的故事就在讲古” 中流传下来。
  从前城北有个张老大,以贩鱼为生,每天下午必到处女泉处听趣闻轶事。有一次路过湖滨小馆时,看见西湖深潭穴有条俗称鱼虎” 的鱼儿在翻腾,可惜没带捕鱼工具,又不谙水性,只好闷闷不乐前往处女泉听古。 
  翌日大早,张老大到鱼市进货,鱼仓琳琅满目,要进购哪种鱼,心中无数。突想起昨天下午看到深潭穴中的大鱼,于是就选购那种鱼,岂料当天生意特别好。从此,张老大使每天到潭穴去观察鱼样,卖鱼都能获得厚利。发财后,张老大在家中设神牌,上书西湖鱼穴神位,上香供奉,祈求生意兴隆。因此,现在的西湖渔筏的景观,曾被游人认为是西湖鱼穴,也不无道理。 
  话又说回来,有一天,张老大的鱼卖完了,离中午吃饭时间尚早,便又到潭穴看鱼样。奇怪!湖水至清无鱼,但见一颗宝珠褶褶发光。张老大回家后把此事告知邻居李老三,让李老三去潭穴取宝珠。李老三以摸石螺为生,深谙水性。他的老婆快生孩子了,家中连一粒米也没有,打算冒死取宝换钱给老婆做月子。在张老大的指引下,李老三舍命潜入深潭,终于摸到了穴洞尽头,把宝珠捞上来。两人决定把宝珠卖给古玩铺。古玩铺财主经营珠宝几十年,还没见过这般成色的,十分高兴。但他以为二人是不识宝,就说:这是颗假珠,最多值五两银子。李老三急说:假珠?这是舍命从西湖鱼穴摸出来的呀!财主一听,又加价五两。李老三说不卖了,向财主要回宝珠,财主不还,三人吵嚷起来。 这时恰好海阳知县出巡路过这里,张老大请父母官来评理。知县一看宝珠确是稀世之宝,问明来由,便对差役说:把他们三人带回县衙!” 
  到了县衙,知县升堂审问。知县先对财主说:这宝珠是镇城之宝,你敢买?姑念你是生意人,不加处罚,回去!财主走了。知县又对张老大说:你教唆李老三偷了护城龙王的宝珠,全城百姓就要遭殃啦!你知罪吗?” 张老大连忙求饶,知县罚张老大十两银子。知县又对李老三说:念你是贫苦人,我给你五两银子,把宝珠送回原处,免使龙王发怒,潮人遭殃。李老三磕头道谢。
  隔几天正好五月初五,知县传李老三到西湖,还请来府城众士绅旁听。知县对李老三说:昨夜护城龙王托梦给我,说要用宝珠教仔戏水,但你老婆生孩子,你的手脚不干净,所以我用红花、仙草把宝珠洗涤净化,再用红缎封好,现在你就把它送回去吧!
  李老三接过红缎包,把它咬在嘴里,转身跳下西湖,送回宝珠。刚爬上岸,知县立即喊差役把他绑住用乱棍打死,并扬言:若不打死他,他明天还会再来偷,满城百姓还要遭殃。其实,送回潭穴的是假宝珠,真宝珠已被知县藏在箱底了。
  过了一些日子,知县卸任带着宝珠要回家去。不料船到三河坝便遇上狂风大浪,全家都翻到江里喂鱼了,那颗宝珠到头来真的归还龙王爷。 
  说也奇怪,自从有了宝珠后,西湖的鱼越捕越多,而且西湖鱼兼有溪鱼、池鱼之味美,鲜而不腥,故捕鱼者一齐涌到湖边来。那时,西湖湖面波平浪静,葱郁的树木,别致的亭阁倒映在湖里,片片渔筏出没于湖光山色中。渔人抛网捕鱼,满载而归后泊聚岸边,晾网晒衣,饮酒谈笑,充满欢乐。 
  从虹桥横跨西湖,取其飞渡如虹之意。民国初年,军阀洪兆麟,人称潮霸天,把潮州人士募款修建的虹桥,改名为洪桥;霸占西湖公园为私有,定为洪园;还在芙蓉池中竖起他的石像。这些企图霸占西湖,独享美景的无耻行为,是为人民所不容许的,后来他的石像给人拆掉了。
  在涵碧楼东南面,新建的湖心亭是个六角三楹、外护雕栏的水中亭,有红色回栏曲桥可通向湖岸。湖滨原有仙人脚迹” 的大石已无踪影,但岸上重修建的涵碧楼却依然耸立。近代历史上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周恩来、周逸群等曾驻扎于此。据说192510月第一次东征时,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曾住在潮州,那时他以” 派面目出现,时常早起来此,手捧中正剑,高声朗读孙中山总理遗嘱。1927八一南昌起义军转战人粤,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领导人,923日进人潮州,至30日撤退,前后共七日,史称潮州七日红。楼前被称为英雄树的木棉据说已有400多年的树龄。现涵碧楼已列为潮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艺绣花

                       

潮州八景 -北阁佛灯
    北阁景区与北阁佛灯北阁是金山东面的一组楼阁的总称。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古城墙在此揽绕金山,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曲径幽深,东临急转直下的韩江流水,高览低俯均是别致的景色,堪称岭南一绝。凳临北阁,北堤上鳄渡秋风,隔江相望的韩词橡木,韩江下游的湘桥春涨凤凰时雨诸多胜景历历在目,俯览韩江,江流滔滔,白帆点点。 
  北阁景区,辟建于宋,形成于明,历代均有兴废。迎澜亭为景区人门第一景,圆攒尖式亭体,亭顶辅以黄琉璃瓦,亭内安环形石凳,可供游客小憩。原广东省省长刘田夫题匾:回澜亭,并重书请人姚竹园对联:折地河声奔足底,脱天峰影落城头。韩江楼背倚城廓,面临韩江,楼高二层,面宽三间,俄棚屋面装点金黄瓦片,红柱丹墙,雄伟壮丽。著名学者饶宗颐为其题额韩江楼,并重书对联:忠贞亘,万古而有光何用别求自己义勇垂两间干不眼,既此便是青天。楼中重塑关羽、关平、周仓组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玄天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梁大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巍峨壮观。著名书法家秦乌光为其题颇:玄天阁,并重书对联: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飞洛地维。阁中重塑玄天上帝立像一尊,披发仗剑,威风凛凛。中国传统文化的周易中,人世间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有各自的保护神,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潮人在城北建北阁,供奉北帝,故称玄天阁。阁北侧高耸石佛灯塔,座高7米,仿唐代的石经幢造形,三层六角,四周雕饰佛像、莲花、云纹。北阁佛灯指从前悬挂在阁前桅杆上之灯。昔日夜间灯光远照,江面从韩江上游十五里处的鹿湖,下游亘到江东急水三元培,陆路东从饶平樟溪的南武栋,南到潮安的浮洋镇,均可望见灯光,成为江上夜航的标志。该段韩水急转折变,来往船只,看到航灯,聚精会神,悟知潮州府城在即,流急须加小心 虽处危临险,却安然无恙。行船的人便归功于桅灯的明指暗示。民间传说是从前京城的皇帝夜晚熟睡,忽被佛灯照亮了龙床头,醒后认定是潮州的北阁的桅灯。从此北阁的桅灯从航灯到神明灯,最后晋升为佛灯。 
   登上北阁景区的顶端,仁立古城墙北端的观澜亭上登高眺望,顿觉心胸开阔,天地浑然一体,有衔远山,吞韩江之气势,山川美景尽在眼下。景区山上的古井是号称广东第一井的金山古井。史载:井深百余丈,可饮万人。井径3.8米,围12米,深18米,全井容积可达204立方米,比广东省内在此前发现的最大连平县的仙人照镜井的容积(63 8立方米)超过2倍多。该井始建年代尚须进一步考证。
  但这口古井却隐含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清顺治九年(即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明东阁大学士兼礼、兵部尚书潮人郭之奇策动全潮反正,潮州总兵郝尚久响应反清复明。为了抵抗清兵进攻,郝尚久在金山顶上筑坚固堡垒,积粟储械。后因内姆王安邦投降。清兵突至,郝尚九与其子郝尧措手不及,眼看着潮州城陷,只好同投古井而死。

                 

                                                      潮州     

潮州八景 - 金山古松
    金山古松与金山摩岩石刻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是潮州八景之一,原名马丘松翠。因南宋景炎三年间(1278年)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发收残卒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而死,发自鸠,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墓碑书宋摧锋寨马公阖宅全节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原松柏已苍老,现代之以两株参天古榕,也有人称之为金山古榕。清代爱国诗人丘逢甲曾游金山,于金山一小亭题下一联:凭栏望韩夫子词,如此江山,独让前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墓,奈何大地,竟将残局付英雄。明嘉靖十三年(1537年),潮人追奉马发为金山圣王,并于金山巷口建忠节坊。坊几经修复至今尚在,是府城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牌坊。
  金山摩石刻于一九八四年文物普查时仅存三十题,虽然如此,但其内容之丰富,历史价值之高仍不可低估。这些石刻中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题刻,有宋大中祥符间知军州事王汉辟金山的《金城山记》,有至和年间的《郑伸筑城记》,有元王用文平息兵乱的《阳兵乱》等重要纪事题刻,此外还有朱熹笔迹拙窝及元代清晖同趣、明代凤台壁立等风景题词、科举题名和题诗石刻,金山摩岩石刻既是潮州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金山景区的书法大观。

潮州八景 -凤凰时雨
  从湘子桥西端,沿着韩江堤岸的江滨公园南下,然后踏上韩江大桥东行300多米,仙洲引桥下便是潮州刚刚修建一新的名胜景点——“凤凰时雨
  凤凰时雨,古时又称凤台侍雨,也有人说是凤台时雨。这些均是文人墨客对凤凰台景色的喜爱而对这个景观的雅称。
  古凤凰台的由来,传说是凤凰山上的凤凰不甘寂居深山老林,慕潮州府城三山一水” 的景色,经常到这个江心绿色的沙洲栖息、游玩。到了明末,潮州知府侯必登曾多次游览沙洲,爱其清静幽雅,同时倍感潮州文风鼎盛,风物非凡,认为这里应是传说中凤凰栖宿之所,绝不是老鸦投林的地方,遂把原名的老鸦洲改为凤凰洲,并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在凤凰洲筑建一座十余丈高的石台,命名为凤凰台。自此,这里成为游人徘徊难离的名胜。
  现在的凤凰台是个古式台榭建筑,四角方正的亭子端立在高大的石砌台基上,形式朴实古雅而又雄伟壮观。中台基上刻有凤凰台三字。原台亭朝南处有一块横匾,书写中流砥柱,朝北上槛题写着有凤来仪牌匾,现修复时原匾改嵌在凤凰台西南基壁上。这有凤来仪书匾人杨寺南,是清末潮州知名书画家。
  昔时,游人到此凭台眺望,但见碧空万里,白云悠悠,放眼心旷神恰。衔远山,凤凰山脉婉蜒长灵气;吞韩江,凤水南频滔滔酿馥香。近望穿湘桥南来的江水到台边,飞溅起阵阵浪花,又一分为二,流入海口,犹如唐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境。 
  夏、秋登台,这里清风习习,江风吹拂,暑气顿消,特别是乍晴乍雨的时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更为可观。时而薄雨绵绵,韩江水面,烟花淡淡,帆影片片,湘子桥上烟雨蒙蒙,亭台依稀,仿如海上集市。仰视笔架山巅轻云抒卷,雾锁楼阁,仿似蓬莱仙境。时而晴云烈日时雨骤临,好像万斛银珠,从天抛洒,大珠小珠落凤台。此时,斜雨与阳光交相辉映,又如千幅七彩的珠帘悬空摇荡。转眼天气晴朗,四望群山如洗,碧绿摇翠,景色清新,沁人肺腑。这般令人神往的绝妙景致,便是凤凰时雨景观的真实写照。这凤凰台景区,自明侯必登始建台之后,明清两代历代官吏和地方绅士,先后在此倡建了十相祠凤台书院文昌祠龙神庙天后宫镇洪寺鲁公祠周公祠” 奎阁等十多处景物,但这些景点因年代变迁,多数踪迹全无,惟有凤凰台、奎阁、天后宫等因风景绝妙及人文昌盛之标识,屡毁屡建。到民国初年,时任潮安县长的林修(又名林一足)还重建了凤凰台,当然其规模较小,是一座四柱、单檐歇山顶式的水泥构件的亭台。每年九月九,风筝满城跑的时候,这里的沙洲上常常聚集了潮州各地的风筝在这里竞赛比美。有制作风筝的工艺名师,放飞着龙翔蜈蚣鲤鱼等形状各异的风筝,也有小孩自扎自制的风琴(潮州音)在邀游蓝天。那时,天上地下人走风筝飞,牵线系人心,若风筝断线,那” 的一声,不知要使多少风筝爱好者的心弦扯断。
  而今,当地政府以旅游旺市为基调,不惜斥巨资修复了凤凰台、奎阁及天后宫等景物,并配套了大门、连廊、宝石斋、音乐茶座及绿化带等,将其建成融览胜观光、消闲避暑。游玩品茗的凤凰洲风景区,并请潮籍汉学大师饶宗颐题写了凤凰洲公园之名。

           

  潮州八景 - 龙湫宝塔  

龙湫宝塔是潮州八景之一。原指潮州城北面韩江河面的小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葱郁繁茂的树林,有雅致幽静的寺院,与四周的景物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绮丽的风景。初时名为塔院维舟,以游艇常喜系缆于此命名。又因塔边有龙求湫泉,因之又名龙湫宝塔。可惜宝塔于清代已经倒塌,寺院也荒芜,残存的塔基后来也被洪水冲走去。 
  现在,代替此景是韩江东岸边一座古色古香的凤凰塔的风光。凤凰塔是万历年间(1518--1585年)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对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早时稀水常涸,叫涸溪,凤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为七层八面砖结构,高47.72米,基因46.6米,塔门朝西北。
  凤凰塔独特之风采,引起历代名士的赞美:船如梭,横织江中绵绣;塔作笔,仰作天下文章。
  关于龙湫宝塔的故事:
  相传明万历年间,潮州知府要在韩江两岸各建一座塔以镇湍急洪水。据说承建这两座塔的是潮州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和他的头手徒弟。师傅为了试一试高徒的功夫,决定各承建一座,各自设计,各自施工。师傅自己包建凤凰塔,徒弟包建三元塔。
  两座塔同时开工,进度差不多。塔快建成时,过往行人多数称赞徒弟的三元培,没有人赞赏师傅的凤凰塔。师傅不解,就坐船到20多里的江东圆山看那三元塔。他这里摸摸,那里敲敲,确实挑不出毛病。他表面虽说连连点头,内心却妒嫉,于是找到徒弟说:塔封顶那天,你我都不能从楼梯走下去,得各显神通从塔顶跳下去。还择定了跳塔的时辰。做徒弟的只好点头答应。 
  约好跳塔的前一晚,师傅把事先准备好的两把伞拿出来,将其中一把叫妻子送到徒弟家里,让徒弟明天打开这把伞从塔顶住下跳。妻子接过雨伞,她心里清楚丈夫平素的为人,艺精但嫉妒心强,她猜丈夫没安好心,便打开雨伞检查,果然是做过手脚的。她于心不忍,吩咐徒弟一定要换把漳州产的好伞。
  第二天,两座塔的下面围满了人,观看师徒两人跳塔。时辰一到,徒弟定神打开一把新雨伞,从三元塔从容跳下,人徐徐着地,没受半点伤。师傅因心中有愧,迟迟不跳,围观的人以为他害怕不敢跳,就一齐喝倒彩。他心一慌,往西边韩江里跳,竟忘记打开雨伞,倒栽到水里,幸有船老大救起他,才捡回性命。这只是人们对潮州工艺大师的昔时斗艺,互不服气所编造的传奇。

潮州八景 -鳄渡秋风
  在潮州城外北堤中段有一个古渡头,叫鳄渡。该段江面宽阔,沿江堤边木棉树挺拔伟岸。昔日金秋季节,渡船来往于两岸,可以一面风使三面帆,一幅轻舟渺渺道清风,载向西来载向东的秋风送帆美丽景观。据说韩愈当年到潮州后,深知民之疾苦:皆口恶溪有鳄鱼食民物产,民是以穷。亲自去观察后,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并叫他的部属秦济杀了一猪一羊,到北堤中段鳄鱼经常出现的地方,点上香烛,宣读祭文,限期叫鳄鱼徙归大海。当时,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鸦雀无声。只听韩愈严厉宣布:鳄鱼!鳄鱼!韩愈奉天子命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上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惩不贷。” 宣毕将祭文焚化连同猎羊投入溪中,拜祭鳄鱼。相传,当日拜祭了鳄鱼,晚上恶溪骤起暴风雨,雷鸣电闪。数日后,溪水尽退,鳄鱼不得不迁徙去大海。宋以后,潮人崇祀韩愈,便把秋风送帆的特有景色鳄渡秋风作为潮州八景之一。 
  今在古渡口堤上建有祭鳄亭,整座亭用花岗岩石建造,双层四柱,回廊栏杆,端庄且典雅。亭内设祭鳄台,题书鳄渡秋风祭鳄台匾额。其中一联日:佛骨滴来岭海回而增重;鳄鱼徙去江河自此澄清。另一柱联为:溪石何尝恶;江山喜姓韩。亭中有一条栩栩如生的石鳄鱼,脊背上坚载大石碑,正面刻韩愈《祭鳄鱼文》全文,背面刻(鳄渡亭碑记》。
历史上唐代韩愈祭鳄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韩江不再出现鳄患。然而,潮州的鳄鱼并没有真的绝迹,以后又出来祸害乡民了。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陈尧佐被贬做潮州通判,恶溪上又出现了鳄患,在硫磺(即今日丰顺县馏隍)一个姓张的十岁孩童.被鳄鱼用尾巴卷走,拉到溪中吃掉。小孩的母亲在岸上号陶大哭,欲救不能。这事传到潮州,陈尧佐听了,心里难安,赶快派人去捕杀。当时有人劝他学韩文公写一篇祭文,杀猪羊到溪边去祭鳄鱼了事,以免鳄鱼再行凶吃人。陈尧佐却说,我没有韩文公那么德高望重,不能感化鳄鱼,我的文学修养也没有韩愈般高深,写不出《祭鳄鱼文》那么好的文章,也决不能祭走鳄鱼。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鳄鱼抓来杀掉。终于,在有经验渔夫的指点下,百名勇士用马尾棕打了绳索,再织成捕网,把鳄鱼捕捉。陈尧位叫人把鳄鱼抬到街市中,自己写了一篇《戮鳄鱼文》,宣布了恶鳄的罪状后,把鳄鱼当众杀死。陈尧佐杀鳄鱼虽然没有韩愈祭鳄鱼那么出名,但他却是史上真真正正除了鳄鱼的人。潮人没有忘记他,设了三王公庙祭祀陈尧佐,称其为护灵王公。 

         

                 建于南宋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

潮州八景 -湘桥春涨 
     湘子桥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为浮梁,称康济桥。此后,历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桥的历史风貌。湘桥春涨潮州八景之一:(后续)


返回顶部

潮汕武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2013 desgin by wanbo 技术支持:万博科技
QQ:121998899 邮箱:121998899@qq.com 粤ICP备14013667号
全国服务热线:4008-236-889http://www.chaoshanws.com/skins/wsw/APP/Tpl/images/top_banner.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