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潮汕武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少林武术总论(2)

点击数:18992014-03-31 01:28:40 来源: 潮汕武术网

            

二、少林武术的起源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武术是人们出于生产斗争和战争的需要,经过长期实践和演变而不断发展形成的。早在六十万年前的原始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石锤、石斧、石镰、石铲、鱼骨叉、石刀等去打猎、捕鱼、砍柴等,人们利用石器在同猛兽搏斗中获得了砍、劈、砸的概念。
    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石器进化为铜器和铁器。再加上压迫和被压迫阶级的出现,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抗争,逐渐形成了军事战争。古代的生产斗争、军事斗争、抗疾病斗争,使人们认识到体质强弱与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迫使人们寻求健体增力之法,满足生产、抗疫和军事战争、保卫自己的需要。于是,舞、戏、角力或模仿禽兽动作的跳、翻、跑等动作,逐渐形成了古代体育活动。人们又结合生产劳动的形态(扒、锄、搬、拉、抛、揩、抓等)和战争中的抗击刺杀动作(摔、砍、杀、劈、刺等),摸索创编了综合性的健体习技方法,为武术产生和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以来,民间体育运动的形式有了相当的发展。如角力、手搏、击剑、刺枪、钗棒等都十分兴盛,技术也不断提高。官府和民间还时常举行比赛,大大推动了民间武术运动的发展。其套路的内容逐年增多,如拳术、刀术、剑术、棍术、枪术和鞭、钗、锏、叉、槊、戟、钩等。同时对练项目也随之出现,如枪对牌、剑对牌、刀对枪、枪对刀和集体演练的罗汉阵、五虎群羊棍等在全国普遍流行,而且其技术水平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由此可见,生产斗争和军事战争,是形成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因素。武术是我国劳动
    人民在长期社会斗争、生产斗争和抗疾病斗争中的经验结晶。少林武术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僧带武艺进少林
    少林寺位处嵩山西段,北依五乳峰,西向少室山,周围群山环抱,山峻林茂,奇险陡艳。清溪潺潺,景色迷人。自北魏太和十九年建寺后,历有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高假和名人杰士。
    自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建寺至北周静帝执政的八十年问,先后换了二十个皇帝,社会一直动荡不安,战火四起,民不聊生,有很多名人杰士逃到嵩山少林寺避难。特别是一些遭奸臣陷害的将军或因好打不平、逃离官府捉拿的壮士,也逃到少林寺,更名换姓,削发为僧。这些隐士,在来寺前大都有很高的武功,皈依沙门后,不仅把自己的武功传授给门徒或知己,而且还得机学到了寺内和尚的武艺。如此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世代延续,使众僧大都学会了武术。这是形成少林武术的首要因素。
    北魏时代的孙溪(法名稠),出家前跟祖父孙才学武四年,擅长拳术和气功。《高僧传》和《朝野全载》云:僧稠能跃首至梁,引重千钧,拳捷骁勇,动骇物听......
    隋代马善通(法号子升),江西泰和人,自幼习武,功夫超群。隋文帝开皇七年,因好打不平,一拳打死知府之子,为躲避追捕,逃至少林寺,拜志刚为师,赐法名子升。
    唐代的圆静和尚,自幼习武,善练刀、枪、鞭术,尤善气功,众称铁汉子。三十岁后皈依少林寺,号称铁和尚。
    宋代的孙金花,女,法号智瑞,金陵人,自幼跟舅父习武,武技出众。后游嵩寻游杀父之仇人,如愿后皈依少林寺,拜福湖大和尚为师,得法号智瑞。还有山东兖州的田七(法号海舟),自幼习武,性豪爽,重义节。其父任职县令,因依法严惩了知府之子,受知府奸奏,满门被抄,全家口人,只逃出他一个,改名吕天保,乞讨人嵩,皈依少林寺,拜惠威和尚为师,落法名海舟。
    金元时期的白玉峰,是闻名全国的武林高手,应少林寺觉远和尚之邀,到少林寺授技,把少林寺的罗汉十八手发展到一百七十多手,又撰写了《少林五拳》等。后皈依少林寺为僧,法号秋月。与白玉峰同往少林寺的李叟之子也有超群的武功,一同皈依了佛门,得法名澄慧。
    明代的董瑞(法号了华),原在明军任督粮官,身获卓捷武功,擅长飞镖、技击,外号董飞侠。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因迟送粮草三日,被太师定罪到云南充军,中途逃跑,投嵩人少林寺,削发为僧。还有西凉的王庆,自幼好武善文,武艺超群,曾在天水打擂获胜,名震全国。永乐元年(公元403年)秋,在潼关因好打不平,得罪县衙,被抓入狱,幸被仁和尚搭救,同返少林寺,削发为僧,得法名本明。另有周太和,原河南固始县人,幼年随祖父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为谋生计,同祖父在永城一带卖艺,被地痞踢坛殴打,一气之下劈死了地痞,怕吃官司而逃离家乡,来到少林寺,改名为王飞,后削发为僧,拜圆湛和尚为师,落法名可明。又有生在四川的全文中,自幼好武,苦练十年,考中武举,后任巴山县令。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皇太子朱恒温游览巴山,见一村姑美貌,仗势强行调戏,全县令见后当众训责了太子,并派县卒护送村姑下山。太子回京后本奏昏王,说全文中抗上,与奸臣合参,降旨将全文中削官为民。全文中怕连累家小,便出家到少林寺为僧,得法名宗传。后来皇上闻知真相,废了太子,派钦差大臣四处访全文中,为他雪冤,并提升他做汉中知府,他却识破红尘,婉言谢绝。
    清代的蔡林,自幼跟祖父习武,功夫不凡,18岁从军,曾升为戍边副将。因在闲谈中说了不利于清廷的话,被人诬告反清之罪,怕遭杀身灭祖之祸,星夜逃离军营,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隐居少林寺,削发为僧,拜祖易为师,得法名清碧。、八寺后默默苦练,武艺大进,升为武教头。还有汝州的刘大名,自幼跟风穴寺的1位和尚习剑术、拳术和气功等,擅长骑马术,后参加马戏团卖艺。在中岳庙会亮技时,被县衙逼迫交手,不料一拳打中县衙的太阳穴,当即致死人命,县令将他关进死牢。湛举和尚闻讯后,以理说服县令,并拿出三十两银子,将刘大名保出了县衙,才幸得释。大名出狱后,亲自进少林磕头拜谢湛举和尚,并当天皈依佛门。 ;现代的王文斌,原籍长春,幼年习武,立有为国争光之志,卖艺筹款,四方拜师,精通洪拳、通臂拳、螳螂拳、八卦掌、黑虎拳和技击等,在东北三省颇有名气。为了提高武技,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出家,到少林寺为僧,拜行令和尚为师,得法名永祥。
    在历代皈依少林寺的和尚中,都有带着武艺出家的。也就是说,他们在出家前,不仅会武术,而且有些还是武艺超群的高手。出家后,把自己的武功陆续传给门徒和知心的师兄弟,同时也得机学到寺内老僧的武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形成和发展。
2.病弱僧创编健身法
    少林寺创建后,无论是跋陀传法的禅法小乘,还是后来达摩授法的禅宗大乘,均以坐禅来修心,以静而养性。这种静而不动的掺禅宗法,特别是达摩的壁观恒静禅法,限制了僧众的肢体活动。祖体气血乃人之命本,气血通畅体则壮,气血凝结体则病。
    众僧长期静卧,经络不通,阴阳失调,特别是削弱了消化系统的功能,造成食欲不振,饮食减少,导致营养不良,四肢消瘦,甚则病倒在床,命休归西。寺主和众僧,面对这种卧而不动所产生的后果,十分不安,不得不寻求健身之法。于是众僧根据不同的体质,参照山林水中禽兽之姿态(如鸟飞、猴跳、虎扑、鱼跃等)和人们生产劳动中之动作(如锄地、犁地、背袋、扛杆、推车等)及寺僧做佛事之动作(如点灯、上香、拂尘、拜佛、敲打等),结合寺内和尚练的武术招势,创编了一些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让众僧演练。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日提高,逐渐形成了套路。如心意拳、柔拳、罗汉十八手、八段锦、易筋经、二堂剑等,都是少林寺僧最早演练的武术套路
3.社会环境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少林寺位处深山峻岭和茂密的丛林之中,当时人烟稀少,猛兽成群,出没玉常,直接威胁着寺僧的生命。众僧为了生存和传教,不得不以棒为械,以生产工具和家具为武器,演练技能。如烧火棍、戒尺、方便铲、三股叉、牛角拐、弓箭、扁担、格斗术等,都是在此时形成的器械套路。
    少林寺自北魏创建后,一直得到统治者支持,特别是隋朝统治的三十八年中,统治者崇佛,先后有二十八个皇后到少林寺为尼。文帝朝中岳、游少林寺时,当即御书,赐少林寺田100顷,使寺院成了大庄园。虽然后来在不同的朝代,有过几度兴衰,但庄园仍存,再加上香火盛旺,使少林变成了粮多财丰的大财主。魏隋等朝末期,统治者均残暴腐败,加上战火和天灾,人民无法生活,被迫组军起义。少林寺当然也成了义军进攻的对象。寺僧为了保卫自己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不得不组织一些年轻力壮的和尚,专门习武,增强反击本领,昼夜警戒,严加防犯。如现存的《少林寺碑》记载:"大业之末,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贼,遂纵火焚塔院。"
    隋末唐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翘在王世充与李世民为争夺天下而交战于东都的关键时刻,少林寺以昙宗为首的十三僧奋勇伏击,活捉了王仁则,助了李世民一臂之力。唐太宗登基后重奖少林十三僧,封昙宗为大将军,又赐田40顷。从此,少林寺武威大震,少林武术也扬名于世。
    经建寺到唐初十三僧"拒贼",北魏至隋末一百多年的习武经验,使众僧深刻地体会到习武不仅可以健身自卫、兴旺佛门,而且还抗贼惩恶,除暴安民,匡扶正义,为国立勋,赢得王朝的嘉奖和人民的尊敬,所以自此对武术加倍重视。
4.达摩与少林武术的关系
    近代部分寺僧和一些民间拳师对少林武术的渊源模糊不清,单凭传说,认为少林武术是由达摩祖师所创,所以把某些武术套路也以达摩命名,如达摩剑、达摩棍、达摩杖等,其实均是毫无根据的谬言。特别是民国年间出版的《少林拳法精义》《少林拳术秘诀》《少林拳法图说》等书都附会其说,以讹传讹,在中外武林界流传极广,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对我们学习和研究祖国文化遗产十分不利。为了挖掘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少林武术的优良传统,必须揭开历史,追宗求源,以确凿的证据和铁的事实,去探讨和阐明达摩与少林武术的关系。
    据《太平广记》和《九十纪闻》记载:僧稠能跃首至梁,引重千钧,拳捷骁勇,动骇物听。可知稠禅师在当时具有非凡的武功,起步如飞,一跃可以上梁,出拳捷而勇猛,可以击毙猛兽,伸手可以提动千斤之物,实为一个内外兼修的武林高手。
    根据《少林寺志》和《高僧传》记载:稠禅师是少林寺开创者跋陀和尚的弟子,在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皈依少林寺。而达摩是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才来嵩山的,比稠禅师晚到少林寺32年,怎能向稠禅师传授武术呢?
    根据《景德传灯录》和《少林寺志》等文献记载:达摩到嵩山后,寓止于五乳峰半山腰一个浊洞里,面壁九年,下山去西而逝。他根本就没有进过少林寺院,除了在寺外授法于神光外,没有接触过一个和尚。达摩不仅没有向众僧传过任何拳术,而且众僧所习之武术也与达摩毫无关系。
    据详查《魏书》《少林寺志》和少林寺现在的历代碑刻等,从没有一个字提到达摩会武术一事,所以说达摩不会武术,更不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
    那么,为什么有"达摩创少林拳"之说呢?据查证,是清代后期人们根据《景德传灯录》而牵强附会的结果。
    11世纪末出版的《景德传灯录》云:"达摩在后魏孝明帝太和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届于洛阳,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到太和十九年丙辰十月五日,乃瑞居而逝。按此之说,达摩在少林寺面壁的时间恰好是九年,便成了后世传说附会的时间依据。其实《景德传灯录》的这段话,也是自相矛盾,经不起推敲的。"太和"是魏孝文帝的年号,并非孝明帝的年号。据《太平广记》记载,嵩山少室山的少林寺是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一来自天竺僧跋陀所建。而《景德传灯录》却说达摩在后魏建寺,达摩怎能寓止于少林寺呢?《景德传灯录》还说达摩在太和十九年丙辰十月五日"乃端居而逝",那么面壁九年,其不成了空谈吗?像《景德传灯录》这种荒谬之谈,竟成了后人附会达摩创少林拳的依据。至明代中期,《少林棍法禅宗》和《少林棍法》等书也未有一字说达摩会武功。这充分说明少林寺自公元495年创建到明代中期的一千年间,还从未有人说过达摩与少林武术有任何关系。
    清兵入关后,统治者担心汉人复明反清,多次下令禁止僧道和民间习武。一些爱国的武林义士,胸怀复明大志,但又不敢公开习武或授艺,为了达到其目的,他们借清代统治者崇佛的心理,便把达摩推出来,架于少林拳之上,故意编造"达摩创少林武术"之说,掩遮统治者的耳目。以至后来《易筋经》李靖所写的序言,1915年出版的《少林拳术秘诀》,1921年出版的《少林拳法图说》,1926年出版的《汤显祖达摩派拳诀》等,都附会达摩创少林拳之说。特别是1917年出版的《少林拳法精义》竟把作者署名为达摩。
    还有些武士,为了把少林武术推向神秘化,有意伪编达摩授技秘诀,使许多少林武术套路以达摩定名,如达摩棍、达摩剑、达摩杖等。一些少林寺的和尚也伪说"达摩创少林拳",来提高达摩的声威,以增山门荣辉。达摩创少林武术之说经过僧道和民间以讹传讹,渐渐弥漫于三十余部武术专著之中,甚至扬于海外。通过上述确凿史料的论证,虽可断定达摩不会武术,更谈不上什么少林武术或少林拳的创始人,但也不可否认达摩对中国神宗的影响,达摩确是中国禅宗大乘派的鼻祖。
    综上所述,可以断定:少林武术始于北魏,源出嵩山少林寺,扬名于唐。少林武术是少林寺众僧在自己创编的健身套路基础上,广泛吸收全国各武术门派之精华,经过长期艰苦磨练,反复推敲,不断改进,逐渐发展起来的。


返回顶部

潮汕武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2013 desgin by wanbo 技术支持:万博科技
QQ:121998899 邮箱:121998899@qq.com 粤ICP备14013667号
全国服务热线:4008-236-889http://www.chaoshanws.com/skins/wsw/APP/Tpl/images/top_banner.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