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潮汕武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少林武术总论(3)

点击数:24302014-03-31 01:31:39 来源: 潮汕武术网

三、少林武术的发展
    少林武术从北魏起源到现在,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兴旺于唐、宋、金、元,极盛于明,衰落于清,解放后再度兴起。
    自唐以后,少林寺成了全国武杰的向往圣地,也是中国武术一个重要的集散地。
    据《少林寺志》记载:"宋末,少林寺高僧福居曾邀集全国十八家武术师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
   《少林拳谱手抄本》记载:"宋代方丈大和尚福居,德高望重,佛武医文皆通,名扬天涯海角。为增众僧武功,共邀十八家高手,汇集少室,一则授艺于僧,二则各演其技,择优互学,取长补短。历代祖师传日宋太祖也曾来寺,还调遣诸州名将轮驻少林寺,一来授艺于僧,二来取僧之长。"《北拳汇编》云"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为开山祖师也"。《纪效新书》日:"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华拳名势。"
    据上述文史和有关资料考证,宋代是少林武术发展的兴旺时期。拳术增加至一百七十余套,马籍之短打、孙垣之猴拳、刘兴之勾搂探手、谭方之滚臂贯耳、燕青之粘拿跌法、林冲之鸳鸯脚、孟苏之七势边拳、崔连之窝里炮捶、杨滚之捆掳、王郎之螳螂、高怀德之摔掠、赵匡胤之三十六长拳等,都在此时传人少林。同时十八般武艺也频传少林,如杨家枪、罗家枪、梅花枪、燕青刀、春秋刀、猿猴棒、龙泉剑、八仙剑、九节鞭、钗、钩、戟、镖、斧、箭、镰、锏、朔、圈、锤、铲、匕首等一百三十余套。
    据《少林寺志》和有关资料记载:觉远和尚为提高武技,不远千里,四方访师求艺,曾到兰州拜会李叟。李叟向觉远荐拜武林高手白玉峰,又领其子,四人返洛阳后同回少林寺。四人在沙门朝夕相处,亲如手足,叟和白玉峰在寺向觉远和众僧传授拳械、擒拿、气功、剑术等武技。十年后叟离寺,令其子皈依沙门,师赐法号澄慧,白玉峰也剃度为僧,法名秋月。觉远和尚虚心向叟、白二师求教,刻苦演练,终获奇功。他把罗汉十八手发展到七十手,又复立习武戒约十条,以严武规。后人称他为少林拳的中兴之祖。秋月禅师(原名白玉峰,山西太原人),擅长搏击和剑术,皈依少林后融合旧术,把罗汉十八手创增到一百七十三手,又编著了《五拳精要》,阐述了龙拳、虎拳、蛇拳、豹拳、鹤拳的练法和用法,训僧众演练,为少林武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总之,宋代是少林武术的发展兴旺时期,福居倡导武法,汇集八方英杰,广泛交流武技,使众僧颇有启发,演练的拳械套路多达三百七十余种,录编成谱,永放莹光。
    据《少林寺志》记载:元初,福裕和尚受元世祖之命,前往少林寺任方丈,死后封为晋国公。他在和林、长安、燕蓟、太原、洛阳建立了五座少林寺,为嵩山少林寺的支寺,并派任高僧和武僧驻使,对少林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元末明初,至正年间著名的棍术大师程冲斗先后在少林寺学习棍术十载,以后将所学的精华整理编写成《少林棍法阐宗》,载述了"小夜叉""大夜叉""阴手棍""破棍"等,是一部继承和研究少林棍法的专著。据《少林寺白衣殿后墙上壁画》和《少林棍法阐宗》记载:元至正年间,红巾军作难,偶有一僧,蓬头裸背,手持火烧棍,腾于嵩峰和御寨峰端,大呵"吾紧那罗王也",红巾万卒退止。此论虽说荒谬,但在明至今的僧众心目中印象极深,都说"紧那罗棍术绝超,有万夫不当之勇,为少林棍术之祖"。据考证,"紧那罗"确有此人(河南偃师人,俗名许那罗),而把他拟讹成乐神和什么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能腾云踏峰,挥棍呵退红巾军,则荒谬之。
    据《少林寺志》记载:元至正年间(公元1347年),日僧邵元和尚长期居少林寺,他精通汉文,擅长书法,初任书记,后任首座僧,并得到少林武术之传授。于公元1379年回国,将少林武术带到日本,广为传播,深受日本人民的尊敬,称之"国魂"。
    在邵元之前,大智和尚于元泰年问(公元1312年)由日本来少林寺,苦行修炼十三年之久,学到少林拳和少林棍。公元1324年回国,广收门徒,传授武技,使中国少林武术传人日本,广撒火种,武花盛开。
    元代少林寺方丈福裕和尚,统一五派,统归曹洞,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被皇帝封为大司徒,使少林武术开始向国外广泛传播,为普及少林武术和增进中外友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正气堂录》记载:明大将军俞大猷到少林寺,当他看到众僧演练的武术已失古人真诀时,当众明告。众僧皆日:"愿授指教。"俞日:"此必积之岁月而后得也。"众僧当即推荐年少勇伟的宗擎和普从二僧,随俞出征,一边杀敌,一边学武,三年后亦得卓功。二僧不仅学到高超的剑术,而且还习得惊人的轻功、搏击等绝技,然后谢俞返寺,技授众僧。从此俞大猷将军的武技精华就传人了少林寺,流传至今。
    《中国武术史》记载,明代的少林寺僧普遍习武。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少林寺已"以搏名天下"(见曹庆仁的《宁波府志?艺术》)。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路年),少林武僧参加了江南御倭之战,数年屡立战功(见《夏松倭变记》)。明人王士性在《嵩游记》中说:"寺僧四百余,武技俱绝",演出时"拳棍搏击如飞"。
    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河南巡抚程绍来少室检阅寺僧练武,观后大为赞颂,曾作《少林观武》诗日:
暂憩提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定乱策勋直证果,保帮靖世即传灯;中天缓急无劳处,忠义毗庐演大乘。据很多历史资料记载,明代少林寺僧习武人数最多,擅长棍棒、搏击、气功、剑术等。僧兵常备不懈,随时准备应招出征,如月空、小山、边澄、智甫、智善、自然、月忠、玉田、古峰、了心、彻堂、周友、周参、洪纪、洪信、普徒、普便、宗袋、宗擎、三奇、参公、万庵、便公、东明、广按、竺芳、天员、一峰、真元、天池、天真等都多次赴边,痛击倭寇,屡立战功,表现了少林寺借武艺商强、荚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明朝从洪武到崇祯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武僧多至数千,其中应诏为将者和武林高手达百余人,编写武著四卷,创增套路十三套,为发展少林武术和提高武技,起到巨大的作用。
    清廷为了巩固政权,忧虑汉人反清复明,曾多次降旨禁止民间教习拳棒,命令地方官对违者都要逮捕查办,从此寺僧和民间武士都不敢公开习武,只有在夜间偷练武功。据少林寺已圆寂的方丈德禅大和尚说:"清代自顺治开始,就禁止寺僧习武,致使不少武僧高手流落四方。"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清廷官员麟庆代替巡抚祭祀中岳时来少林寺宿,要求观看"少林校拳"。当他询问寺僧练拳情况时,众僧"讳言不解"。然后他对众僧说:"少林拳勇自昔有闻,只在谨守清规,保护名山,正不必打谜语。"方丈见他没有恶意,才敢选出有功夫的武僧在紧那罗殿前表演六合拳、技击等。他观后大为赞赏说:"熊经鸟伸,果然矫捷。"
    由于清廷严禁教武练武,所以寺僧们不敢在公开场合习武,只有夜深人静时在殿内闭门练功,现留迹在寺内千佛殿地砖上的四十八个脚凹,就是众僧演练千斤脚的足迹和见证。清统治者禁止习武,不仅没有灭绝少林武功,反而把少林功夫的火种推向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武僧虽仅夜练,却功夫高超,如同替的飞火鞭,真乐的火花杖和护身拐,还有如有的单刀,如殿的铁沙掌,海法的宣华斧,海润的旋风鞭,海梁、湛举的六合掌,湛化的三节棍,湛可的金刚拳等,都功超前僧,威震武林。
    清历任主持的高僧大都佛武精通,倡导文书录集和复抄历代秘本,如《少林拳谱》《飞火鞭谱》《少林武艺谱》《少林铁沙掌》《海法华斧诀》《旋风鞭》《六合掌谱》《三节棍谱》《少林金疮宝囊》《少林武僧集录》《少林寺征战谱》等,都在清时完善。
    民国年间,寺僧逐渐减少,多则三百,少则百余,当局虽未禁武,但也无济于助,而在寺余僧和民间武士却满腹宏志,依然苦行习武,争获绝技,待机报效国家。如飞毛腿贞俊、金罗汉妙兴、鸳鸯脚德根、飞檐走壁的许世友、铁沙掌钱钧、发气断链的李根生、铁身靠贞绪等老前辈,都武功卓著,威震四方,增辉少林,为发扬国粹,振兴中华,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不幸的是1928年,军伐石友三,火焚少林寺,大火漫燃四十余天,主要殿宇被毁,更可惜的是《少林武僧集录》《少林寺医秘集锦》等十余部武技医伤宝贵资料同藏经阁并燃为灰。僧众四散,寺容破烂不堪,从此饮誉中外的天下第一名刹、武术圣地少林寺一落千丈,渺渺残存。正如当时一位远方来寺求艺的学者留诗云:
   兴兴千里来学艺,古刹四处烟云起。人说少林武艺佳,为何不与暴军抵?都说功夫出少林,望处仅几老僧迟。殿宇残柱陪天坐,一片瓦砾缀焦土。满腹宏志成泡影,扫兴而归长叹气。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不仅少林寺内得到修整、重建、扩建,还在寺附近新建了演武厅等一些新型建筑,以迎接海内外武林志士、少林归宗朝圣及广大旅游爱好者习武、观光、游览。为了弘扬少林武功,少林寺僧在继承少林武术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并于1988年成立了少林寺武僧团。此团已于1989年先后到郑州、海口等市表演,1990年又应新加坡和美国武术团体的邀请出访。少林武术在国泰民安的圣境中,得到空前未有的发展,使少林寺这一佛武古刹又增新辉。
四、今日少林武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旭日照嵩山,武花分外红。"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十分关怀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发展。曾多次拨款数千万元屡次整修殿宇,不仅整修竣工了山门、方丈室、白衣殿,而且按原样修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堂、紧那罗殿、捶谱堂、藏经阁、钟楼、鼓楼等,使寺容焕然一新。国家和地方先后筹资五千七百多万元,在寺院东侧新建了规模宏大、造型壮观奇丽的"少林寺武术馆"。该馆占地40亩、总面积七千多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武术馆,内设擂台、表演大厅、习武大厅、餐厅、住宿楼、外宾接待楼、留学生楼、浴池、教学楼等。它不仅汇集全国武林精英打擂台和招收国外武士学真功,为海内外培训武术专业人才,还在1993年新建了外貌新颖、工艺精奇的露天演武场。
    近十年来,国泰民安,寺僧复春,少林武术空前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先后成立了少林寺武术整挖小组、少林寺武术协会、少林寺拳谱编委会、登封市少林武术协会、登封市嵩山少林拳法研究会等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市体委诸教练和少林寺僧及其皈依弟子先后编写了《嵩山少林拳法》《少林武术》《少林气功》《少林擒拿法》《少林武术入门》《少林点穴法》《少林十八般兵器》《少林拳法真传》《少林罗汉拳》《少林看家拳》《少林医秘集锦》《少林延寿法》《少林洪拳》《少林武术大全》《少林寺百科全书》等八十余本专著,为发扬、普及和提高少林武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登封市政府的关怀下,市体委扶助民间少林武师陆续建立了五十余所少林武术专业馆校,按照国家武术院和省武院的具体指示,制定了教学、办校管理等标准,大大提高了授技质量。目前来少林寺武术馆校学功的青少年,每年不下一万五千人,国外学员也在逐年增多。除少林寺外,在全国各地也先后创办了不少少林武术馆校,如广东、海南、北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山东、江苏、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少林武术专业馆校八百余所,学员三十余万人。
    近年来,新加坡、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也陆续成立了少林武术协会、馆、院等,会员、学员约有三百多万。总之,少林武术热已燃遍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演练少林武术者已达一千万人。
    随着我国的深化改革,再度给少林武术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翅膀。原河南省省长李长春同志于1991年亲自点燃了国际武术节的火把,至今在郑州市已连续举办了数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来自五大洲的数百名武术健儿汇集郑州,拳戈结友谊,闲间谈贸易,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少林武术的知名度,而且也为发展中州旅游事业和振兴中原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为少林武术故乡的登封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信心百倍,力争在新世纪初,为把登封建成"东方武术城",为少林武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武术进入奥运会,作出新的贡献。
五、少林武术的特点
1.出招进退拳打一条线
    出招进退,拳打一条线,也就是平常说的少林拳打一条线。拳打一条线,是少林武术的首要特点,也是区别少林武术与其他门派的分水岭。其意是每个套路从起势到尾,始终都保持在一条线上运动。其实战功能有二,一是运动形态,二是出击方向为直线出击。
    运动形态的功能,主要是培养运动员在与人交手时能够抢时间。俗话说:"先下手为强",近距离击打对方。首先要有先发制人的意识。
    直线出击的作用主要指速度快。历代先师的习武经验告诉我们,与人交手或偶遇歹徒时,要争取时间,快步进攻。接近敌人,特别在接近敌人之后,要乘机先发第一招,就像射箭一样,"嗖"地一下击中目标,击中对方要害。要快到出手打人不见手,抬足踢人不见影之速。无论是进,或是退,或是转身移位,都要争取时间,快了还要快,比快还要快。
2.非曲非直滚出滚入
    非曲非直,滚出滚入,是指少林拳的手法特点。在出拳或出掌袭击对方时,要求手臂直而不直,曲而不曲。因为出手之臂若直了,手臂部位的脉、管、筋、络都很紧张,暴露较显,不仅易遭对方侵击,而且失利时影响收避。反则手臂太曲了,没有力量,又失去击对方要害部位之距。所以先师们在长期艰苦的磨练中,创出了非曲非直的击手经验,既利于进攻,又利于防守。须长者伸长,须短者曲短,灵活运用,益攻益防,交手无不胜。"滚出滚入"是指出拳或出掌时,手臂就像螺旋一样去袭击对方。其特点是,借手臂滚动之机,调丹田之精气,上输全手臂,贯拳掌之力,着点时崩发九牛二虎之劲,重击对方要害部位。
拳谱日: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短者伸直,长者则曲。
快了还嫌慢,立求疾中疾。出拳如螺旋,阴阳玄妙理。
3.内容丰富套路招式多
    少林武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套路多达七百余种,数列全国各武术流派之最。
    宋代福居和尚邀集全国十八家武林高手,到少林寺交流武艺,得机会汇集成拳谱,到明代少林武术发展到顶峰,至今已有各种套路七百余套。每套都有3招特殊的实战技法,总起来有2100招,若练100套,不是就能掌握300招吗?一旦在实战交手或途中遭歹徒侵击,拿出300招去对付敌人,可以伸手取胜,制敌于服之。其实,一般对付歹徒有三五招就足够了,当然是越多越好,招数越多,越能应付复杂的环境,更能在交战中随机应变,千变万化,制服强手。所以说少林武术的丰富内容,给习武者提供了充足的实战技法。这是少林武术与其他门派不同的主要特点之一。
4.重在实战朴实无花架
    重在实战,朴实无花架,是少林武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形成与社会政治、军事及现实生活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说,武术也是文化,而且是富有趣味的人体文化。
    僧者本不动武,应以善为本,以慈为怀,无怒无怨,普度众生。但为什么又习武呢?又耍弄玩刀枪棍棒去殴打杀生呢?这是因为社会政治和军事对寺院的直接影响。少林寺在隋开皇元年起就占地一百顷,年收五谷万担,再加香火旺盛,银两超千,成了方圆群众注目的大富翁,尤其引起土匪豪强的暗算,佛财随时遭劫。寺院为了生存,就把一些年少力强的和尚组织起来,训练武艺,来保卫寺院。习武的众僧在练功时,均从实战出发,苦练过硬功夫,每招每式都以疾、准、狠攻击对方,又以退、变、躲严防挨打。依此法,夜以继日,刻苦研练。根本不讲究好看不好看,也就是说不讲花架子,只注重于实战效果。
    隋末,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郑王世充和秦王世民在东都交战,在关键时刻,少林寺派出昙宗为首的十三僧,持械伏击,痛击了郑军,为秦王李世民灭隋建唐,助了一臂之力。故少林寺大得太宗嘉奖,赐田四十顷,加封昙宗为大将军僧,批准常备僧兵五百,少林寺从此公开参与政治,自然也介入了军事,名声威震四方。
    延至宋元明代,少林寺武僧有增无减,特别是明代,武僧人数多达三千。从嘉靖到成化的一百年间,少林寺先后应诏三十余次,去抗倭戍边。在几年的一霎生死、搏肉落首的军事激战中,更使众僧体会到了习武着手于实战的重要性,迫使教头向众僧徒授技时,专授有用的实战招式,不传花架子。也使众徒深刻地体会到,谁练花架子谁吃亏,只有练实战本领才是硬功夫。
    少林武术自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有僧稠和尚显名后,历代都有带着武艺进少林寺的新僧,如隋大业十年皈依弘忍门下的神秀、唐代中期到少林寺的圆静、宋代从金陵出家的智瑞、五代十国年间的白玉峰、明代随雪居和尚进少林寺的圆会、清代的海玲、现代的永祥等,都是在出家前就身怀不同武术流派功夫的人。他们出家后把自己的武功与众僧广泛交流,使少林武术得以吸收全国各门派武艺之精华,有利于提高实战技散。特别是宋末,福居和尚邀集全国十八家武林高手,到少林寺交流武艺,汇编成拳谱,使少林武术套路大得发展,对提高众僧的实战技法起了巨大的作用。
    武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一是用于健身,健身者亦可有花拳绣腿,二是对外表演,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但对青少年和大多数习武者来说,主要是用于自卫。具体说来,就是用过硬的武功,去制服那些损害国家利益,或拦路抢劫、危害妇女儿童和破门闯宅、劫人财物的歹徒。如平常只练些花拳绣腿,一旦遇到歹徒就无能为力,反而会败在不法分子手下。这些都迫使练少林武术的人不得不苦练实战本领。
习武,除健身外,还可以用来自卫,惩恶扶善,悍卫国家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个功字,不仅是指手足身眼步法的基本功,更雷彝的县增宜肫功妻。
5.卧午之地练拳脚
    "卧牛之地练拳脚",就是平常所说的拳打卧牛之地。其意是说,练少林拳不受地方大小的限制,只要有卧下一条牛的地方,就可以演练。地力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威力。宗师告诉我们,在卧牛之地上演练少林拳,地方虽小,但照样可以演习进、退、转各招,照样可以出击四面八方。这就须步小,看起来向前进了,而实际未进,或看起来退了,而实际上未退。长期在这种狭窄的环境里习武,虽然在客观上受到场地小的限制,但若能练个八九成,一旦再到宽敞的场地去练,?就能显示出来十二成的效果。总之,在卧牛之地上练功,不仅可以增多习技之机会,而且还可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突围能力,对付在重围之中的四方来敌。
6.内外兼修攻防按击高
   内外兼修,是说少林武术不仅练外,而且也练内,内外融为一体。
过去有人片面认为武当主内,少林主外,所以称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其实不然。少林拳的招招式式,都无不依赖精气而壮力,以锐气而崩劲,故说内外兼修有很高的攻防技击价值。
拳谱日:
收腹气在丹田沉,臌肚气从丹田发。气贯四梢一霎间,全身打人威力大。拳打脚踢撞靠顶,均有丹田把气发。此乃内练一口气,外练四肢筋骨皮。内外兼修刚合柔,气壮力雄即神把。拳谱告诉我们,少林武术不仅练外,而且修内,亦称内外兼修。内练,主要是指运气用气;外练是指筋骨肉皮,也就是拳、脚、头、臂、肘,甚至全身都可打人。关键是内与外合。"外"靠的是外部功夫,也就是拳、掌、劈打、头撞、臂靠、肘顶、脚踢、膝跪等;"内"主要是指练气、运气、用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师,力靠气来推,气从丹田发。
    如少林八段锦、易筋经、童子功和七十二艺等功夫,都是主张练内,即运气和用气。使全身精气贯之击人之矛,戳破钢敌之盾。故而,少林武术是内外兼修,独树一帜。
六、少林武术的内容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最早的武术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一无二。据记载,其中拳戈共计552套,另加七十二艺、擒拿、格斗、卸骨、软硬气功等研练的各种功夫套路156种,总计708套(种)。
   凡少林寺僧、俗家弟子演练和整理、创编的拳、械及其他武术套路功法,和寺外自称是少林武术并且附合少林武术风格特点的武术套路,都称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是历代少林寺众僧和俗家弟子在自己创编的健身套路基础上,广泛吸收全国武术之精华,经过长期艰苦磨练而发展形成的一个较早、较大的民间武术流派。其内容丰富,包括以下各个方面。
    拳术:有罗汉十八手、柔拳、心意拳、五拳、心意把、大洪拳、小洪拳、通臂拳、罗汉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长护心意门拳、长拳、黑虎拳、猴拳、豹拳等。
    器械:枪术有十三名枪、二十七名枪、三十三名枪、六合枪、扭综枪、散孔六合枪、梅花枪、杨家枪、罗家枪、二十四枪等;刀术有少林单刀、梅花刀、缠头刀、滚趟刀、血溅刀、春秋刀、乾坤刀等;剑术有二堂剑、达摩剑、龙泉剑、七星剑、八仙剑、龙形剑等;棍术有烧火棍、齐眉棍、六合棍、云阳棍、排棍、大夜叉棍、猴棍、五虎群羊棍、白蛇棍、达摩棍、阴手棍、齐天大圣棍、镇山棍等;稀有器械有虎头钩、方便铲、九节鞭、梢子棍、匕首、飞镖、流星、铁扇子、铁笛、鸳鸯圈、达摩杖、牛角拐等。
    其他功夫:有擒拿术、点穴术、软气功、硬气功、铁沙掌、梅花桩和七十二艺等。健身套路有少林易筋经、八段锦、长寿拳、风摆柳等。
在运动保健方面,有闻名中外的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十八针、少林膏药等。
    南拳是南少林武术中拳种的简称。目前在闽中、闽南、广东、广西、湖南、浙江、香港、澳门等地流传的有五祖拳、佛祖拳、安海拳、猴形罗汉拳、工字伏虎拳、二郎拳、白鹤拳、带锁拳、一指禅、全撩拳、虎鹰拳、火龙拳、尊龙拳、虎爪掌、一指掌、一指梅等。其器械有南刀、南棍、南剑、南枪和稀有兵器等。
    南少林武术套路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拳戈、技击、对练、软硬气功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大约有三十余套。


返回顶部

潮汕武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2013 desgin by wanbo 技术支持:万博科技
QQ:121998899 邮箱:121998899@qq.com 粤ICP备14013667号
全国服务热线:4008-236-889http://www.chaoshanws.com/skins/wsw/APP/Tpl/images/top_banner.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