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武师
近代少林寺著名武僧永祥和尚(已圆寂)云:"少室千年古,英杰代代出。以武勇扬名,武僧集成录。"
嵩山少林大寺,座嵩山岐脉少室山北麓,五乳峰脚下。澄溪中流,丛林茂密,群山环绕,风景秀丽,诱人往游。
少林武艺始于北魏,近至今日,悠史千年五百余,缩展曲折,终成功捷。翻史记历代专著,吾寺宗师云:
少室武始为稠,能跃首至梁,引重千钧,拳捷骁勇,动骇物听。隋末,世充作乱,吾昙宗、志操、善护僧众十三,伏百谷庄袭击王贼立功,得世民嘉奖。显此武艺,寺名俱威,声传五岳。寺主饱尝武果,增僧三千,禅戈并行,法嗣依此。
(宋)福居大和尚,特别邀集十八家武艺名师到少室,交流武技,汇成拳谱。
元朝裕公(福裕)大和尚,亦兴法四方,建五支寺,僧带艺发,远及日本。
(明)洪武至崇祯二百余秋,皇惠僧威,屡招师征,勋绩累累。少林名威,武艺遍及,功卓绩辉,僧兵三千。
清廷忧虑寺僧反清扶明,几度禁武。僧虽惧祸而不明习,却转夜练,亦有云游天涯授艺,武未功绝,比明减半。岁人民国,习武绩之,僧增数百,卓铭杰榜,功夫及存。
综上述,历代著卓武僧,注谱者一百三十八。历代忽记皆有,亦有漏名。及民国十七年(1928)春,石友三火焚殿宇,原谱尽毁。高僧德禅,富有卓识,嘱弟子在民国十六年春,统抄全谱。入冬月探俗,雪冬赴北国,带走秘抄,传宗绩世,宜承祖德,扬其武威,增辉少林矣。
本书仅选历代著名武师77名,分别阐述其生平、籍贯、特征、武功、轶事、功德等。
一、北魏时期著名武僧
1.僧稠
僧稠,俗姓孙,名溪,陕州人。自幼跟祖父长大,以打猎为生,学了一身好武艺。北魏太和廿年(公元496年),因祖父被洛阳恶霸犬子所害,为祖父报仇,杀死凶手,逃入嵩山,隐居少林寺,出家为僧,被佛陀收为徒弟,赐法号稠。据《少林寺志》记载,稠禅师自幼善武,尤以气功和拳技,亦可以"跃首至梁,引重千钧,拳捷骁勇,动骇物听",还可持锡杖解虎斗。由此可见,稠禅师在当时的拳技和气功高超无比,就今天而言,也是武林少见的。据考证。
稠禅师不仅是少林寺最早的武僧,而且也是中国最早的禅宗杰出法师之一。
2.洪遵
洪遵(533~641),俗姓时,名忠,相州郝寨人。东魏孝静帝天平七年(公元541年),相州大旱,禾苗枯死。郝寨有个姓时名全的老汉,全家10口人已饿死口,余下时忠骨瘦如柴。为保住这棵幼苗,父子俩来到邺都。不久,父病故,留下8岁小时忠无依无靠。少林寺高僧资云法师路经此处,背时忠人寨,关照数日。时忠磕头大拜:"法师胜过生父,小生感恩不尽。"资云和尚扶起时忠:"小施主,回家吧,贫僧还要赶路。"说罢赐时忠一些碎银,转身而去。时忠边追边大声哭喊。资云一向心善怜弱,同情地问:"小施主,还有什么难处?"时忠泣不成声:"......小生已无家可归,愿侍奉法师一世。"资云听后十分同情,便点头应允,当赐法名"洪遵"。从此师徒俩相依为命,云游八方。
光阴似箭,时忠年已十八,他不仅精通禅学,兼修文、医、诗书,还擅长武功,成了一位博学多闻的年轻高僧。
西魏废帝元钦六年(公元551年),宇皇后来少林寺拜佛上香,突遭奸臣行刺,洪遵和尚心诚技卓,曾两次擒住刺客。
皇后回京奏本圣上,钦帝当即诏洪遵进京封官,洪遵婉言谢绝。三年后,钦帝驾崩。大
丞相宇文泰多次派人谋杀洪遵,因法师功法过人,均无得手。洪遵后隐居灵山,三年后游居.邺都。
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6)年,宇氏权失败落。齐帝诏洪遵进京,御封为断事沙门官职,专管僧道犯佛教戒律之案。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8年),文帝封他为大佛寺卿。
洪遵法师到了晚年,武功仍不逊青年,70大寿时,还当众表演轻气功绝技。他擅长养生学,寿延108岁。古今寺僧都称洪遵为"长命活佛"。
二、隋唐时期著名武僧
3.志桑
志操,字冬雪,号柳劲,原籍邺昌,俗姓李,名大成。原为武举人,隋末,因好打不平,伤了贺员外之子,怕吃官司,逃到嵩山少林寺拜资清和尚为师,隐居少林寺。十载已过,贺员外家破人亡,志操算松了口气,方敢出露锋芒,发挥才智,被众僧推举为住持。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王世充与李世民争夺天下,交战于东都。在关键时刻,志操组织武僧十三,在蝇岭口伏击,沉重打击了王世充的部队,为李世民立下了丰功。
4.昙宗
县宗,俗姓薛,名云,河南洛水人。年幼时曾跟父亲习武。后来父亲在朝为官,因遭奸臣陷害,满门抄斩,薛云星夜逃走。后入嵩,巧遇弘润和尚,同返少林寺,皈依沙门,师赐法名县宗。武德元年,昙宗武艺出众,被晋升为总教头兼武守备,受到方丈和众僧的尊重。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王世充率部与秦王李世民交战,在关键时刻,少林寺住持志操组织
武僧为营,派昙宗任先锋,打击王世充所部。战后,李世民特别嘉奖少林寺参战的十三僧,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僧。
5.善护
善护,字正仁,俗姓周,幼名福太,系隋末少林寺拒贼立功的十三僧之一。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王世充率部同李世民夺天下,善护应选参战,腰缠长鞭,手握长棍,飞马击敌,任僧兵督军,兼清扫寇尾。一度陷入困境,他一手挥棍,一手舞鞭,势如秋风扫落叶。击死郑军不计其数,获战马数百匹、粮草百担,号称活赵云。唐太宗登基后除同授十三僧巨奖外,还加封督提典一职,善护婉言谢绝,仅领袈裟而去。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出山门西行凉州,隐居三峰寺。
6.惠场
惠场,讨伐王世充十三僧之一,俗姓刘,名道全,陕州人。惠场皈衣少林寺后,侍奉弘智,胜过父母,扫地、砍柴,事事当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很受众僧爱戴。不久,被寺主选人寺立学堂读书,勤学苦练,废寝忘食,三年功成,品学兼优。年仅十五,即能背诵经卷,并挤时间习武,不惜流汗,练点穴、技击、棍棒刀枪,颇忍枪刀削肉溅血之苦。又过三秋,大功告成,武技超群,独擅胜场。
7.普惠
据《少林征战簿》手抄本记载:普惠,俗名侯大勇,原为补鞋匠,性暴刚直,好打不平。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王世充同李世民争夺天下,交战于东都。当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则率部路经嵩山区时,少林寺主志操奉方丈之命,集僧军讨伐。普惠争先报名,列为左先锋,协昙宗大破郑军。普惠在这次战斗中,冲锋陷阵,奋不顾身,曾三次负伤,爬起再战,协助县宗,击溃敌兵,活捉了王仁则,还亲自击毙了郑军的副将吴大少。获战马数十匹,宝剑百余把,功勋累累,仅次于昙宗。
李世民登基后,普惠除同享十三有功僧嘉奖外,另得御授宝剑一把、虎将战甲和雄盔一套。贞观十六年夏,肃州匪乱,十万余骑东侵,势如暴风骤雨,凉州总兵告急,皇上诏普惠任先锋,率僧兵五百平息叛匪。普惠应诏,率僧开赴战场,傍悬峰扎营,背水为阵,乘雨夜攻敌营,当场杀死敌先锋扎格尔,匪无首自散,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普惠命副将明嵩重击战鼓,众僧持炬追击,疾如闪电,顿时,杀声震天,僧队气冲汉霄,匪军败如山倒,十万兵马,霎时溃无踪影。
总兵鸣锣收兵,班师回朝,太宗闻奏大喜,当授征西大将军,普惠顶礼谢恩,拒绝授衔,仅收袈裟下殿。月后,奸臣奏本,污普惠蔑视当朝之罪,派刑部副侍带五十校卫赴嵩捉拿。魏征老相提前派飞探报信,普惠闻讯改装出山,幸免遇难,隐居江南,后无音信。
8.明嵩
明嵩,字浩音,俗姓祝,名秋顺,南昭人。系唐初立功十三僧之一。仁寿三年(公元603年)进少林寺,拜弘一和尚为师,师赐法名明嵩。
明嵩跟师父苦习少林功夫之恒,世代稀有。每日四更悄悄起床,练翻腾术,然后爬五乳峰,练飞崖穿林功,下山时顺便砍柴,挑回寺院,众僧还未起床。白天千农活,学杂役,一当十用;晚间练梅花桩,点穴术,直到子时,常练得汗浸衣衫,皮破血流。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三月十五日,在一次法会上,方丈和尚任命明嵩任副教头兼督监。次年志操率僧拒贼,他任右先锋。在崛岭口伏击战中,单人匹马,消灭郑军一个铁骑营,号称"沙门虎将"。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肃州南部游牧族聚众作乱,危及兰州,他应太宗圣诏,率僧赴肃南平匪,不幸为国捐躯,年方37岁。
9.灵宪
灵宪,俗姓韩,名天保,邺郡人。隋大业二十三年(公元604年),流落入嵩,拜洪觉和尚为师,师赐法名灵宪,年仅7岁。
灵宪皈依少林寺后,虽然年幼,但特别聪明,天资别奇,与众不同。学武用心,练功刻苦,18岁就能为护寺屡立功勋,方丈和尚提拔他任武守备。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他积极参加了少林寺僧兵队伍,在伏面土仁则顷仪甲,柙镡阳阡,男个w扫,可仰八付干。
10.普胜
普胜,宜州人,俗姓高,名天照,系少林寺弘润和尚的弟子,隋末拒贼立功十三僧之一。
高天照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流落入嵩,到了少林寺,巧遇少林高僧弘润和尚。他把自己全家的遭遇和父母双亡的悲剧向弘润诉说了一遍,弘润同情万分,当日就收他为徒,在大雄殿举行了剃度仪式,赐法号普胜。
普胜出生贫寒,久经风霜、饱尝黄连之苦,使他立下了宏愿雄志。白天勤于农役,晚间刻苦习武,虚心向众僧求教,常练得汗透衣衫,皮破血流,从不间断。仅三载有余,就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尤其擅长技击、点穴、擒拿等术,众僧称他机灵鬼。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被选人拒贼僧队担任侦探。在伏击战中,曾赤手空拳,冲人郑军大营,凭非凡的武功打死三道岗卫,探敌实情后飞身脱离虎穴。
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3年),普胜已年近六旬,但武功仍不减当年,常在五乳峰下,同众僧演练徒手,每以一对七,总获全胜,号称老黄忠。这年十月,河套胡兵作乱,皇上诏僧平叛,普胜第一报名,率众应征。赴边平匪获胜后,途中改道悄走,隐居别山,再无音信。
11.道广
道广,字深修,金陵人,俗姓徐,幼名方正,系讨伐王世充十三僧之一。道广出家前在徐州从军,饱尝了战乱和互相残杀的痛苦,便逃离军营,历尽曲折,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三月到了少林寺,拜访了觉灵法师,倾吐自己识破红尘、弃军进山、削发为僧、虔诚修行、普度众生的心愿。觉灵和尚观他心诚有志,定有后望,便高兴地收他为弟子,赐法名道广。他皈依沙门后,自愿当杂役,每天砍柴、挑水、扫地、种田,始终任劳任怨,尊长和众.颇孽众僧欢印和器雷.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王仁则率部攻打李世民所部,犯之嵩山,少林寺主志操选武僧组军讨伐,小弥争先为道广报了名。不料道广说:"我已经看够了兵戈战争,你砍我杀,要去你自己去吧!"几个和尚激他说:"郑军恶如狼虎,猛如鹰叼小鸡,量你也不敢去。"还有的说:"他才来几天,去也是白送首级。"你一言,他一语,激怒了道广。他豪爽地说:"好,我去定啦,不掂几个狗头回来,誓不为人!"说罢匆匆入列,随队杀敌而去。
开战后,道广的任务是诱敌入伏。他单人匹马深入敌营,本应惊敌后转身逃走,哪知他立功心切,进去一通砍杀,半个时辰就砍了五十多贼首。片刻王仁则率兵赶来,包围了树林,他看寡不敌众,杀出一条血路,拼命脱身。贼似黄蜂,向他扑去,在紧要关头,昙宗领众僧赶来接应,才幸免遇难。
李世民登基后,嘉奖少林寺十三僧,道广功列其中。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道广回故居探亲访友,一去数载未归,后无音讯。
12.智胜
智胜(576。633),字仁宇,俗姓范,名三,曹州人氏。开皇十五年,生于曹州西塘沟,弟兄三人,排行第三,其父随口取名范三。自幼喜欢武艺,曾随舅父刘保善习拳弄刀,练就一身好武艺,18岁从军,戍营徐州。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秋,因宫营起火,大部军需品被毁,总兵欲治罪于军营将领徐洪。徐洪之内弟,为保姐夫而嫁罪于徐田兴。范三同田兴同年同日入伍,两人肝胆相照,结为兄弟,情同手足。范三看义弟遭不白之冤,心如刀绞,甚感不平,便联络十名士兵冒死上诉。总兵不仅不纳正义,反而治范三聚众谋反之罪,打入死牢,待十天后与徐田兴一并处死。后来在服刑途中,幸被众士兵劫刑相救,兄弟俩才逃离虎口。二人流落到嵩山,同投少林寺削发为僧,拜在普觉座下,师分别赐法名智胜、智兴。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王世充率部行至嵩山,少林寺志操组军抗拒,普胜首当选人,在伏击中英勇奋战,同立功勋,同受太宗嘉奖。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八月,普胜得知家母在异乡病故,告假离寺,返俗葬母。后应徐州太守高聘而任职参将,卒于平南海匪阵之中。义弟智兴由少林寺赴阵收灵,尊在寺内。智兴追诗日:
胜公为僧不僧,净土俗乡亦留名。在僧赤诚卫净土,入俗为国捐脑颅。不忍义弟雪做墨,出生入死扶难人。光明磊落洁如玉,英灵永荣壮士辉。
13.智兴
智兴(580-646),字仁睿,俗姓孙,名田兴,徐州人氏。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跟邻居徐大中长大成人。为感谢徐大中养育之恩,改为姓徐,亦名徐田兴。徐大中自幼习武,身获超人武功,因祖上业为吹手,故考武科落榜,在家为农。收养田兴后,为鼓励和启发养儿习武,望能幸运中举,才又重掂刀枪,演习武功。果然感化田兴,立志习武。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与智胜同皈依少林寺武僧普觉下,削发为僧,师赐法名智兴。练功刻苦,武艺大进,方丈和尚提升他任武守备兼教拳。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智胜勇参僧军,去打郑军,智兴担心义兄身遭不测,便也报名入列。兄弟俩并肩蹬鞍,同人虎穴,生死与共,获捷后又并马归山,同享太宗嘉奖功荣。
贞观五年九月,得知义兄丧命疆场,悲痛欲绝,不远千里,历经万险,赴南海祭收智胜骨灰还寺,尊在禅室正堂,每日三祭九祈,以报昔恩,永志英灵。他的后半生,主要操劳于治理寺院,为弘扬禅法、悍卫佛财而呕心沥血。因忘我工作,身染重疾,医治无效,不幸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雪月丙辰圆寂。座下高足有灵贤、灵静、灵松、灵茂等。
14.丰
丰(574-660),俗姓周,名三快,青州人氏。因下巴较长,绰号长巴子。
大业元年(公元601年),周三快因好打不平,逃官事,跑到少林寺,削发为僧,拜觉玉和尚为师,法名丰。
皈依沙门后,刻苦练功,武艺进步如飞,特别擅长棍术,创造了少林扁担功。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王世充率部兵经嵩阳,少林寺组军伏击,丰入选。在拒贼中纵横驰骋,背水为阵,气贯长虹,歼敌不计其数,号称降龙将军。
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60年),肃州异族作乱,朝廷诏丰领手已年过八旬,不愿再睹杀场,便于星夜离山门,隐居避誉,再无雄音。
15.满
满(586一?),俗姓尹,南阳人氏,绰号尹大刀。幼年喜武,从舅父李深习武,擅长弓箭、大刀、草镰等。成年后入张八杂技班,以演技为生。
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投奔少林寺削发为僧,皈依觉玉座下,师赐法名满。
满皈依少林寺后,因武艺超群,很快受到方丈和尚信任,提升为教头兼西堂堂主。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满参加了少林寺十三僧讨伐王世充的战役,荣立了功勋。
16.圆静
据《少林寺武僧谱》记载,唐代少林寺武僧圆静和尚,自幼习武,练枪、鞭等兵器,更擅长硬气功。他常以一尺半的铁棒锤砸自己的全身,每日809锤,几十年如一,故"石砸头顶不觉物,钉扎面颊不觉痛,铁杠打腰似缠线,银枪戳喉如蚁行,裸背如裹铁布衫",号称少林"铁和尚"。
唐灵宗元和十年(815年),年过八旬的圆静和尚听说洛阳府有个张员外,依仗权势横行霸道。他想:"出家人以善为本,普度众生,但世间如此不平,吾修行何用?不杀了那个张员外.民何得安,众何得生?"于是,他连夜出山,联嵩山南北村民数万,奋举刀枪,打进汝州(今河南临汝,辖境相当今河南北汝河、沙河流域各县),除了县令。然后与青州(今山东境内)节度使李师道部会师,结成盟军,进攻东都(今河南洛阳)。后因部将杨进、杨再兴等人告发,遭官军袭击,圆静被俘。
官军将官多次劝他投降,圆静大骂道:"哈叭狗,少摇尾巴,要杀就杀,不要废话!"官军看无希望,当场让一个大力士用铁锤砸断圆静的双腿,哪知这个大力士一连三锤打下去,却毫无作用。圆静和尚哈哈大笑,然后又骂道:"折人腿且不能,敢称大力士?当狗不给主子面子,还称什么好狗!"官军主将恼羞成怒,便命令部下把圆静用绳子捆了几圈,最后让刀斧手给砍死了。他的弟子永雷、永春,也同场被处死。后僧追诗日:
静公沙门弟,自幼习武艺。苦练铁身功,铁石不觉痛。聚义惩恶道,不幸捐身躯。八旬头壮威,宗风凯侠曲。少林铁腿僧,丰功记青史。
17.福湖
福湖(?~970),原籍徐州北屯,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
年)皈依嵩山少林寺为僧,拜慧觉为师,赐法名福湖。入寺后参 一禅习武,精于打擂术,有"呼吸推倒人,闭之堵绝风,静禅长十日,动之殿宇晃"之功。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福湖朝白马寺返回途中,经府店镇(今河南偃师县南35里),一女侠距之9丈偷投飞镖。湖观其镖飞来,打出两颗弹丸,打落两飞镖。女侠十分敬佩,当即跪倒在地,恳求收她为徒。湖再三拒绝,女侠对天发誓日:"愿削发为尼,普度众生。"湖应允,同归少林寺,收为门徒,赐法名智瑞。智:皈依沙门后跟福湖学练气功十余载,尝尽百般之苦,刻苦磨练,终获成就,亦能起步如张跨涧如梭,百步弹打鸟落地,飞镖出后穿千眼。北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福湖师出山朝南岳,途中遇盗,搏战数合之后,智无音信。湖于北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寂。遗著有《少林打擂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