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金时期著名武僧
18.灵丘
灵丘(1~977),金陵(今南京)人。随福湖到嵩,同期皈依少林寺,拜武教头慧仁为师,赐法名灵丘,灵丘初习点砂,指破溃染,咬牙持之。日施五百,继习点石,苦增百倍,夜延四更,倦极以磁锋划破太阳穴或取辣椒水点睛,常持通宵。苦练15载,天天如一,终成绝技,拳砸石俱碎,指触成洞孔,漆宅点盗贼,指人勾阴魂。其性倔强,默习武功,孤言少语,技不传徒。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圆寂。遗有《少林点穴秘旨》,落于弟子智生之手。
19.福居
福居法师德高望重,佛武医文皆通,名震四方。北宋太祖建隆初年(约公元961年),少林寺方丈大和尚福居,一连三次邀集全国十八家武林高手会于少林寺,进行武功技法交流,广泛吸取众家之长,最后汇集成册,整理了一套少林拳谱,流传至今。此拳谱把十八家的手法妙处,作了如下概括的记载:"夫掌要以太祖长掌起手,韩通之通臂为优,郑恩之缠封尤妙,温天之短拳更奇,马藉短打最佳,孙恒猴拳且盛,黄祜之靠身难近,锦盛之面掌疾飞,金箱之磕于通拳,刘兴之勾搂探手,谭方之滚雷贯耳,燕青之粘拿跃术,林冲之鸳鸯脚,孟获之七势连掌,崔连之窝里炮捶,杨滚之捆手掳直入,王郎之螳螂克敌,高怀德之摔掠硬崩。夫短打者即长拳,原自少林福居禅师汇集也。"
20.惠威
惠威(1072~1118),姓周,字悟龙,名太肇,洛南(今陕西)人。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皈依少林寺,拜智堂为师,赐法名惠威,年方岁。跟师学到十八家拳法,又跟师叔智勤学练刀术,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任职武教头。徽宗政和四年(公元4年),金兀术以粘罕为前锋,带兵侵犯中原,知府下书到少林寺,派僧兵赴边征战。方丈道整大和尚当即命令惠威带僧兵五百,赴驻洛河两岸,截击金兵。惠威在惠琳的参议下,挥刀应战,英勇追杀,大获全胜。于重和元年(公元18年)因病圆寂。
21.惠琳
俗姓郑,名可,保定府(今河北)人。幼年熟读四书五经,爱好天文,通晓地理,才华出众。因抗婚辞别故居,联络同乡皈依少林寺,年方二十三。人寺后初任书记,后任提点,半路习武,擅长剑术,格外奋苦,昼夜演练,获双剑卓法。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随惠威应征赴边,挥剑抗敌。在两军交战的关键时刻,佐使惠威,以其天文才学,妙测气象,借风力燃火攻敌,使惠威转危为安,大破金兵。众僧称日:孔明复世化惠琳,识破天机妙如神。火焚金兵万余人,军师及生在少林。
22.洪温
洪温(?。1274),南宋瑞平年间任少林寺首座僧。佛、医、文皆通,擅长气功、桩功,能头顶百斤,双膝撑架两人,站桩半炷香,口不喘气,面不改色,稳如泰山。于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圆寂。其弟子觉远和觉泽尊师遗训,写成《头顶功》《罗汉十八手》《技击精要》等,流传后世。
23.觉远
觉远,严州(今浙江建德、淳安、桐庐一带)人,是富家公子。金哀宗正大年间,为了提高武功,得师父洪温法师之应允,辛苦出游,四方拜师学艺。他在兰州街上遇到武林高手李叟及子,与李家父子同去洛阳找到白玉峰,四人重返少林,在寺亲如一家。觉远虚心向李叟、白玉峰(秋月)求教,每天一招,苦练通宵。为习硬功,经常汗流浃背,皮破血流,废寝忘食。数年之后终练成功,亦可飞崖走壁,拳击石碎,指击断石,舞剑水泼不人。觉远在白玉峰和李叟二师的指导下,对少林拳术精益求精,把《罗汉十八手》发展到七十二手,后来增到一百七十三手。据《少林寺武僧录》记载,觉远和尚把《罗汉十八手》归编为十八路,每路十八招,共计三百二十四招。
觉远和尚不仅全面系统地发展了《罗汉十八手》,而且对其每路每招的特点和练法都精要地作了概述,对发展少林武术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后人尊其为"觉远上人",视为少林武术的中兴之祖。遗著有《七十四散手》《少林擒敌一百招》等。
24.秋月
秋月,原名白玉峰,山西太原人,家富,自幼酷爱武术。躯体不高,而精锐之气逼人,年逾五十,壮健非常,精通气功,擅长技击和剑术。凡过路侠客,有一技之长者,即敬养求教,久之穷家荡产,周游四方,以授徒武艺为生。后与李叟父子与觉远和尚同往嵩山少林寺,与觉远每日共同演练和探讨少林武技,撰写了《五拳精要》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虎、豹、蛇、鹤、龙五拳的特点和手、足、身、眼、步法以及五拳组合的练法。白氏在少林寺,不仅将自己几十年的武艺精华和超人功夫毫不保留地传给觉远及众僧,而且对寺僧演练的各种套路作了部分纠正。同时,对某些套路增补了招式,使其节奏严谨,风格独特,布局合理,攻防兼备,利于实战,如罗汉十八手、行龙剑、黑虎拳、五合拳、踢打擒拿二十四势等。白氏高尚的武德和超绝的武技,不仅赢得了众僧对他的尊重,而且名扬千里,声震武坛,全国不少武林高手都专程到少林寺拜访。后来他皈依少林为僧,师赐法名秋月,继任武教头,协同觉远和尚为中兴少林武术作出了很大贡献。
25.澄慧
澄慧,甘肃兰州人,李叟之子。自幼随父苦学武艺,擅长铁沙掌,功夫过人。随父到少林寺后,同白玉峰、觉远一起研练武艺。父别时,留他同白玉峰皈依少林寺,师赐法名澄慧。与其父居寺期间,除协助父及白、觉研究整改所演练套路外,还独自默练飞镖,十年成功,十丈投镖,百发百中,号称"神镖"。
四、元代著名武僧
26.宗书
宗书(860-930),字净彻,系惠灵之徒,俗姓周,河东人。皈依沙门后,拜惠灵为师,法名宗书。初行杂役,勤劳忠厚,行貌如闺,未言先笑,善读古典,出口成章,所以惠灵和尚以他的性貌特长而赐法名。
宗书因书生味浓,常受一些调皮武僧戏弄,激发他不得不习武功。每入夜静,默练五毒开花掌,三年过后,果然成功。一天,一个叫惠刚的武僧,逼宗书给他洗脚。他斜视了惠刚一眼。
印目"太。愚闪仅武乙顾人,悄悄追至身后,抬脚向他踹去。他转身施个双手推窗,把惠刚推出了,一丈多远,摔得惠刚惨叫而瘫地,半天爬不起来。他用自学的医术,给惠刚按摩、揉穴,片刻使惠刚复康。惠刚含着眼泪说:"多谢贤弟宽宏大量,愚兄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从此再没人欺侮他了。
僖宗乾府四年(公元877年),满洲异匪作乱,朝廷诏少林寺僧征讨,方丈点名让宗书率僧三十,配合大军惩敌。宗书领僧众赴边参战,靠足智多谋和超人的武技,在平息匪寇时荣立头功。僖宗御授"虎律将军"称号,还诏他进京饮宴受封,他婉言谢绝。朝廷再次诏见。
27.子瞻
子瞻(1299~1354),字净幽,俗姓陈,太谷(今山西省)人。因故居连年大旱,父母双亡,于元朝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皈依少林寺,拜智聚为师,师赐法名子瞻,年方13。子瞻入寺后不仅勤奋攻读经典,而且苦练少林功夫,擅长剑术、九节鞭、流星锤等。
子瞻在寺期间,任夜值僧,曾冒着寒冰雪夜,多次与狂盗搏斗,为保众僧生命和寺院财产立下了大功。高徒有觉如、觉魁、觉仙。子瞻不幸于元惠宗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圆寂。
28.大智
大智,日本僧人,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到嵩山少林寺。同慧文和尚友谊很深。在慧炬和众武僧的帮助下,刻苦学练少林拳法和少林棍法,擅长格斗和剑术。在寺13年,基本学完了少林拳和十八般武艺,于元惠宗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离寺返回日本。在日本广收门徒,传授少林武技。
29.邵元
邵元,日本僧人,于元惠宗至正年间(公元1347年)来到嵩山少林寺。当时的方丈照公和尚对邵元表示欢迎,以诚相待,妥善地做了安排。
邵元与照公的关系十分密切。第二年八月十五日,两人在去法王寺察法返回的道上,邵元谨慎地说道:"师兄,能否把少林武术传授给我一点儿呢?"照公和尚略一思忖,答道:"按说少林武术是不轻易传人的,不过......你作为一个虔诚的少林弟子,是应该略传一二的。"邵元闻听,十分感动,合十道:"阿弥陀佛。"
第二天一大早,照公就把邵元领到千佛殿,亲自教他练武。日复一日地练功,邵元进步很快,照公和尚十分高兴,先任他为文书,后任命为首座僧。
邵元在少林寺将近20年,习武占去16年,最后获得少林真功绝技。即将离寺时,照公方丈突然圆寂,使邵元悲痛欲绝。邵元组织众僧把方丈照公火化。火化后,便在塔林中部造了一个别具风格、雄宏参天的墓塔。邵元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和友情,提笔写了一个塔铭,以示自己对照公和尚的怀念。墓塔建成后,邵元又在塔前静守49天,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返回日本。
邵元回国后,广收门徒,传播少林禅宗和武技,受到日本人民的高度赞扬和各界人士的尊重,并获得"国魂"称号。
30.紧那罗
据《少林寺志》记载和德禅方丈的介绍,紧那罗是元末明初少林寺烧火做饭的和尚,俗名许那罗,偃师(今河南偃师)人。他对刀枪、棍棒、剑戟、草镰等十八般武艺无不精通,尤其善用双刀。流传于世的有紧那罗兵法15篇,他在古今少林寺僧人的心目中影响很深。自元代后,寺僧和民间武林诸士都尊其为"紧那罗王",有人称他是"少林棍法之祖"。另有传说:元末.红巾军路过少林寺北的山道,众僧抵而不过。紧那罗闻之,手持烧火棍,战胜红巾军。
31.了改
了改(1301-1376),俗姓任,字凝然,邑金店人。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出家到少林寺为僧,年方11岁。了改皈寺后,拜觉训为师,奋读《十地》《金刚经》《地藏经》等佛学专著,又衷心继承达摩派之空无观点,三年后任堂主。
元末,统治者残暴无道,百姓无衣无米,国难民穷,起义军四起。了改刻苦学武,志向起义军。于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任少林寺住持,排号第25代方丈。改公任方丈之时,正是元统治者将要崩溃之际,寺院大仓和佃农时常遭劫,农民生活十分痛苦。了改不仅组织武僧成立僧护队,保护寺院和百家农户及周围人民的安全,而且还曾三次开仓济贫,受到僧俗的高度评价。
改公善练青龙剑、月牙铲、三股叉等,特别精通内气功,如"口闭熄灯""吹气飞钱"等功夫技流至今。改公因疾,于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圆寂。其孝徒有本聪、本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