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概述(1)
点击数:29722014-03-31 02:26:30 来源: 潮汕武术网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民间传称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武当拳又被称为“内家拳”。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甚深,道士修炼学道,往往伴以练习武功。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就有武林高手。明初,曾在武当山修炼的张三丰集其大成,复经数百年流传发展,繁衍派生出许多拳种门类,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当武术的内家拳,明至清初,盛行浙东一带,历时约两百年,其间高手迭出。清末民初,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在北京一带流传甚盛。民初以降,经过开办拳社,著书立说,推广到一些城市和高等学府。1928年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初期,曾开设武当拳、少林拳两门课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当武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尤其是1978年以后,更有长足进展。1982年举行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后,散在各地的武当派各门拳种拳法被逐步挖掘出来 。湖北省率先挖掘出拳种8门,后来搜集到各地挖掘整理的武当派拳种功法30多门。有关部门还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出版了《武当》杂志。1987年六月,武当山举行擂台赛,来自九省20多个武术代表队的160名武林好手登台献技,观众达15万人次。1991年11月,中国湖北武当文化节在武当山举行,在群众中产生了强身爱国的良好影响。武当武术一些拳种还流传到邻近各国及欧美和非洲许多国家。武当山地区还把武当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培养后继人才。
武当山是天下著名的道教胜地,武当武术流传至今,形成诸多拳种门类。自宋代武当丹士张三丰真人观蛇雀相斗、夜梦“玄帝”授神拳,参悟道家阴阳变易之理,象形取意,开创武当仙宗。形成了南以张松溪为宗师,北以王宗岳为代表的内家拳宗。武当派武功开始扬名四海。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武当武术与武当道教具有很深的渊源。武当道士在修炼学道时,常常伴以练习武功,武当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乏其人。但在元明以前,武当武术术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也未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元末明初,武当道门著名的内丹修炼家、道学研究家张三丰以《道德经》为理论基础,融汇了道、儒、佛三教理论,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借鉴少林拳法之优点,纳武技与道义于一体,创立了太极丹道修炼体系一一太极拳法,作为内丹修炼之动功。后经武当道士习练证明,这套太极拳法不仅具有意想不到的技术之妙,且有极高的养生保健价值,受到武林界的一致赞誉。因其明显区别于少林门派的功法,故特称之为“武当拳”。又因其源自道家的内丹修炼等原因,被称之为“内家拳”。从此,中国武林便有了“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中华武林中两大流派形成,少林派、武当派便成为中华武术千门百派归类后的总代表。
由于武当武术受道教隐秘单传的传统影响,虽曾长期隐没不彰,但由于社会动荡,许多武当道人离山还俗,武当武术遂之流传于民间,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太极、形意、八卦为三大支柱,含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理论上博大精深,技术上娴熟完备,内容上丰富多彩、门派上百支千家的庞大的“内家拳”体系。
如今,这一体系已包含近百个门派,数百种功法,如内家拳法,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纯阳拳、武当丹派剑术、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功家南派等,也包括昆仑、华山、峨眉、青城等等内家各派在内的拳法和器械术,已经具有广泛的含义了。号然这一体系含义广泛,但均源自以张三丰为代表的祖师,且一直遵循其基本原理,所以应统称为“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在长期的繁衍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玄妙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其理论体系由道、儒、释、“三极圆融”而来,加上《易》中的某些原理和黄帝内外经、中医各派学说而产生。其核心是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相克。它具有技术、医术、艺术三大性能;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它以阴阳大法论道,遵循自然规律“象天法地、日月为度”的修炼法则;它以养生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的技击特点,也有祛病御疾,强身健体,增智开慧,延年益寿之功用。它是武当道教贡献给人类的健身养生之良方,被国内外誉之为:“通向健康的护照”,“生命之源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养生保健的认识日益深刻,武当武术养生健身的独特魅力日益显现,海内外习练武当武术的活动正蓬勃发展,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已有武当武术研究机构几十家,习练武当武术者已达数亿人。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慕名前来武当山拜师学艺。在武当山地区已开设了十几所武院、武校、武馆,以方便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学习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已列为武当山地区中小学必修之课,热爱武当武术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武当山还先后举办了“中国武当武术节”、“武当山武术擂台赛”、“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等武术活动;还创办了《武当》、《武当道教》杂志,用来宣传武当道教文化和武当武术文化,使武当武术不断得以发扬光大。1996年,武当山被列为“武术之乡”。
一般来说,今天的人们评说武当武术的历史,往往会将它与元明时期的张三丰联系在一起,以为张三丰就是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其实,武当武术——包括张三所所创兴的太极拳,其渊源,都要追溯到元明张三丰之前的很久很久。因为张三丰的太极拳以及与此同时与之后的各种内家拳派的诞生,都不是忽然间的空穴来风,其理论精髓、技艺的基本框架,都是沿着前代道家、道门的传统这条线索来的。证明这一客观史实的不仅有许多的文献资料,还有一些元明之前的道家武术门派传承下来,还有一些门派的传承口诀。如今天仍流传于北京的武当太乙神代剑门(以已故的关亨九先生为代表),家承谱诀有“先有太和,后有武当。成于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家”之记载。这个谱诀虽含有宗教色彩(如“成于真武”是把武当武术的创如归于道教传说的玄天上帝),但它不但因为带有宗教色彩体现了它历史传承的真实可靠性(古代,从道教门派中流传的武术,其言祖言师自然带有宗教色彩),也说明了一些客观真实的传承史,即张三丰之前有很久的传承。例如武当山,以前名叫太和山。传说真武大帝坐镇此山,因“非真武不足当之”而改名武当山。以道门传说,真武大帝之名“真武”,可见他那时就武功盖世,以后这武功就代代相传了。当然这种宗教传说是不足为凭的。但谱诀中有“六合神拳,谓之内家”,现在证实,唐末五代隐修武当山的陈 承传有“六合八法拳”,说明唐末五代武当道门就有武功传承,并且已经有了“内家”的称谓。
无独有偶,武当赵堡太极门派所保存的太极拳经典要论中,有张三丰的一首五言传承歌诀,其中有言:“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这段歌诀,不但记载着太极内丹功的源头从伏羲开始,以后从尧舜传到老子,从老子又传到孔孟,以后一脉下来一直传给张三丰。而张三丰所传承的老师是麻衣先生,麻衣的教师是尹文始,文始的老师是老子。从老子下传的一条主线是明确的。这首五言歌诀不但证实了老子一脉相传的,以太极原理为指导的内丹动静功法传承的脉路,还揭示儒门与道门交叉的又一条传承线,即老子传孔子,孔子传孟子,之后又传到唐代道门中人许宣平。
关于孔孟以上的传承,推及老子、尧舜、伏羲等人,这些历史已不可考,我们现在只能说,这些或许是可能的,或许是不可能的。但从现在可查的近代武家的著述,以及某些古老门派的出现,可以让人了解到,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太极形态的拳功屡现于世,倒是有稽可考的。例如有一种程氏太极拳,据传为南北朝(公元502——557年)人韩拱月创。后此拳隐于民间500年之久,于宋高宗时传至程泌,后改名“小九天”。今河北石家庄还有此拳流传。又有一种名曰“三世七”的太极拳功,为唐代道人许宣平所传,李白曾访之不遇。此拳后隐民间数百年,于明朝前期传与宗远桥,已经历十四代。今上海仍有传人,并出版有专著。与唐朝许宣平同时,还有一种太极拳功流传,传人名李道子。拳名先天拳,亦叫长拳。此拳直到明朝仍在安徽民间传承。还有一种太极拳功名曰后天法,为宋人胡镜子所传。还有以上已经说到的六合八法拳,为唐末五代武当高道陈抟所传,今辽宁、安徽均有流传。还有一种拳功为“穴道术三十六手”,为此宋之前的道家人物冯一元所,曾传于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至于北宋时武当丹士张三峰创内家拳,则是人所共知,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中,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版的《宁波府志》中,《三丰金书》所收清王海洋的“拳技派”中,民国十七年(1928)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金一明所著《武当拳术秘诀》中、凌善清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中、民国二十二年(1933)华曹元所著《国术》一书“总论”中,都证实了北宋张三峰创武当内家拳的事实。北宋张三峰的内家拳,在后来的流传中,有被扩充为形意拳,有被发展为太极拳。如明朝时期流传盛行在江南一带的张松溪太极拳(又称南派太极拳),就是由北宋武当张三峰之后,百年左右传至陕西王过,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明嘉清间张松溪得其传,又将江南八家名拳融揉于内,形成“松溪派太极拳”。此拳今在四川南充、上海仍有传人。但这些历史,武术界很多人不去考证、研究,人云亦云,常将北宋的张三峰误为元明之际的张三丰。
自北宋之后到元明之际,武当山又出现一位名叫张三丰的太极丹法修炼大家,从姓名基本相同的现象分析,几百年间出现一个这样的偶然巧合并不足为奇。从历史的考查我们可以推断,元明张三丰并非要借北宋张三峰的大名,来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在“三丰”二字有特殊的修道寓意,是暗寓乾坤二卦以示所修之太极丹法。张三丰当年(1314年前后)曾隐居陕西宝鸡山中,以门前三座山峰而自号“三峰居士”。但后来因知刘宋时有邪道中“三峰采战之术”,遂弃此号不用。由此可知一斑。反之,正是因为元明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期间,不仅继承了许宣平、李道子、冯一元、华佗的一些道家功夫,可能还重点承习了北宋张三峰的内家武技,加之他之前又对少林功夫有所传承与研究,故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遵循道家内丹修炼的基本原理之上,承前启后创兴起一个大的武术流派——武当派,并将太极拳作为该派的核心内容。正因为有了一个北宋张三峰在他前头,这就使得张三丰“不敢为天下先”,不以自己为内家武技的开山祖师。洋洋大观的《张三丰全集》只字不言及武当拳法,而流传于民间的太极拳谱诀又每有“以上为张三丰老师所论,欲令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便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所知的武当丹派剑术、武当犹龙派太极拳、太乙五行拳、武当太和拳、武当三丰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张祖意合太极拳等,源头都来自张三峰和张三丰这根主线。当今太极拳可归纳为四大派系,即南派太极拳、北派太极拳、本山派太极拳、散派太极拳。这四大派中,南派太极拳源自北京张三丰,至明时又得张三丰点拨,并融汇江南八家名拳而自成一家。北派太极拳则由张三丰之徒传入民间,首传山西王宗岳,王传河南温县赵堡人蒋发,蒋发之后一直在赵堡传到至今的有十三、四代,名曰赵堡太极拳。蒋发又传陈沟人陈王廷,陈将家传“炮捶”与太极豢嫁接,发展形成为陈式太极拳。陈氏后人陈长兴尽得蒋发所传太极真缔,因受本族限制将艺传与河北永年人杨禄缠,杨氏父子又得道门高人点拨,形成杨式太极拳一派。河北永年又有武禹襄者,闻名寻陈长兴学艺,奈陈长兴年老卧病,又寻赵堡名师陈清萍授艺,得其真谛之后,经深研精练,又发展形成武式太极拳一派。后杨、武二派又生出一些支派。因这一大系是从北方流传发展的,故称为北派太极拳。本山派太极拳则是在历史上,一直由武当道门代代相传,或是由道门直接传到民间而未生发支派者,如流传的天津的犹龙派太极拳,流传于武汉、山西的太和拳,流传于河北邯郸的张祖意合太极拳,流传于淅江的太乙五行拳和一直在武当山传承的张三丰太极拳、太和拳等。散派太极拳则是历史上早于张三丰、张三峰的各家太极拳,或是由其他道教名山高真创传的太极拳派,如许宣平“三世七”太极拳、李道子“后天法”,以及现在流传的“轩辕黄帝太极拳”、“昆仑太极拳”、青城派太极拳等。
根据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二十多年对武当武术挖掘整理的基本情况来看,虽然太极拳是武当武术的一大内容,但武当武术体系非常庞大、内容异常丰富。除了太极之外,还有形意、八卦、太乙、两仪、八宝、八极、八仙、乾坤、天罡、清虚、榔梅、奇门、天风、犹龙、闾山、龙门等众多的派别,还有数不清的奇兵异械和药功的传承。总之,武当武术如今已成为家谕户晓的武术门派,影响也已波及世界各地。
提起中华武术、中国功夫,人们脑海里自然而然会蹦出两个响当当的名字——少林!武当!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并称武林两大门派,江湖地位尊崇。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等多部小说中,也曾对武当武术进行过许多详细的展现和描写。而现实中,武当武术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像少林功夫那样为世人所熟知,颇有几分神秘色彩。
武当武术的韵味到底何在?武当武术都有哪些绝学?如何起源?谁将其发扬光大?武当和武汉有哪些联系?武汉民间有没有隐藏着武当拳高手?
[底蕴]
古建筑群超故宫一倍以上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武当拳术的发源地。
武当山特区宣传部部长郭战柱向记者谈起武当山的文化历史,满脸自豪。
武当山不但风景美,也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则更负盛名,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山上人文景观宏伟壮观,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
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史载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于永乐十年(1412年)即命人率30万众进驻武当山大兴土木,以十三年之功,从筠县(今丹江口市)城内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之绵延70公里的路旁,建成后来形成的九观、九宫、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梁、七十二岩庙等整套关联完整而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之33处建筑,计殿堂庙宇2万多间、400多处,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构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起源]
张三丰让武当拳名扬天下
是谁让武当拳名扬天下?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师张三丰。
十堰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宋学生对张三丰的研究颇深。53岁的宋学生红光满面,一脸福相,在他口中从不说张三丰,而是称“祖师爷”。
他介绍,武当武术与武当道教的渊源很深。武当道士在修炼学道时,常常伴以练习武功。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乏其人。令武当山和武当武术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一代宗师张三丰。
元末明初,“祖师爷”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创立了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当武术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辨位于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智开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
武当武术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拳种、门派,如内家拳法、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纯阳拳、武当丹派剑术等。
[人物]
张三丰与张松溪前仆后继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记载,武当派系由张三丰所创。
传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独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十年功成,声誉大震,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张君宝,为少林火工头陀觉远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武当派。
关于历史上的张三丰其人,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
武当武术第二次被世人关注又要从张松溪说起。张松溪明朝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湖,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松溪派内家拳,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传说曾有江湖一知名门派70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一人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以绝技破其功。松溪只在攻势将至的一刹那微微侧身抬手,此人便如断线风筝般飞出窗外。从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
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开始产生一大批高手。
[发展]
武当山被列为“全国武术之乡”
60岁的十堰武术协会、武当武术协会副主席陈忠,经历了近年来武当人为弘扬武当武术所做的大量工作。
武当武术集武术、养身之大成,糅道家哲学于一体。虽然博大精深,但长期隐没不彰。清代至民国,许多道人离山还俗,武当武术随之流传民间。
记者从武当山当地及十堰市了解到,近年来,为弘扬武当武术,武当人做了大量工作——
1982年,丹江口市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杂志;
2003年3月,成立了十堰市武当协会。在国内外有关专家、教授、拳师的大力支持下,已挖掘、整理各种拳法、剑法、刀法、气功等功法套路150多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当武术的独特魅力日益显现,武当功夫成为武当山对外推介的一张重要名片。
在武当山地区,武当武术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开设了十几所武院、武校、武馆等,培训武术后继人才。并在武当山成功举办了“中国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山武术擂台赛”、“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等武术赛事和研讨活动,
目前,武当武术研究机构几十家,海内外习练武当武术者上百万人,许多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武当山拜师学艺。
[绝学]
行家练“太乙”,大家练“太极”
“最能代表武当武术特点的是太乙五行拳,行家练得较多,但群众参与最多的还是耳熟能详的太极拳”。
宋学生和陈忠都各自练习了20多年的武当拳术,在他们心中,对于武当武术的绝技,有着清晰的认识。
武当派的拳术套路,主要有太极拳、无极拳、猿糅伏地拳、武当太乙五行拳等。
武当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
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
武当功夫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逍遥游”,使武当功夫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于审美的魅力: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等。
又如武当派纯阳拳的拳诀: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肘,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一方面是内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清仙之气。
武当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
武当弟子正在练功
武当弟子表演绝活
【责任编辑:潮汕武术网编辑部】(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