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1﹞
点击数:20782014-04-05 15:17:23 来源: 潮汕武术网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两广人称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现今台湾亦沿用此称呼),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流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从实践中带来了有关体育、健身、和中国武术独有之气功、及养生等重要功能。理论中带来了不少前人之经验和拳谱记录。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源起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汉代枪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人们都认为武术起源于战斗的需要,可是《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国家地理杂志》在《郑和下西洋》的电视节目中认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宗始祖达摩有可能把印度的武学带入中土河南嵩山少林寺里。
武术的门派与分类
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在世界武术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约300多个。郭希汾的《中国体育史》中提到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谚语也有“南拳北腿”之说。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击,而南方的咏春拳却有不少腿击技巧。
中国武术的流派繁多,却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区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脉、河流(如武当派);有以宗师姓氏命名(如杨氏太极拳)……以往,这些流派会以主修内功、外功来粗略划分,成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正统承传及武馆传授方式停止了。只有部分门派的武术被编成健身及表演套路,在中小学校教授学生。
改革开放后,一般按其内容分为套路和搏击格斗两个类别。 随着搏击运动的发展,中国武术现已转投向更实用的散打运动为主。
拳术发展历史
宋朝以前
-
兵员搏击技术的出现。
-
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在现时之陕西省咸阳市建都,做就了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之关中拳;发展至明时改称为红拳之地方拳术。
-
唐朝李世民时有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纪录。
-
唐朝武则天于公元702年订出武举制度[1],选举军将人才,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予一定的称号,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明、清亦从之,至清末废除,历代皆有兵员军将之世袭制度,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并产生流派承传,从此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
唐朝有李白寻访江南道人许宣平不遇之纪录。民初许禹生称三世七(太极卅七势)乃许宣平所传(没有提供真实证据)。
宋朝(杭州长拳)
-
(北)宋朝立国之始订下的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
-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迁,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爱国将领提议下,大部分军民,奋起习武。以杭州为中心。杭州流传的为南拳,拳势多以上肢为主,肘膝为辅,很少飞身离地,称“拳打卧牛地”[2]。心意六合拳先祖,据说传有《岳武穆王拳经》。且被该派尊为祖师,可惜没有历史佐证。
-
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在临安设立武学。
-
1180年(淳熙七年),设“武举绝伦从军法”,学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现二十七名武状元。当时杭州的武术团体有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等。还有民间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仗剑巡步”。北方被金侵占后,大批难民来杭,带来了北方的拳种,与原来的南派拳种融合。
-
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宋太祖)或(岳氏)长拳形成时期。
元朝
-
汉人为下等人。不可习武聚会。
-
据原载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天铎报,广东人卢炜昌以伪少林历史宣传反清情绪的作品《少林宗法》说:宋末元初,少林寺之拳术还未为世人称许。相传住持觉远(陈享)得达摩(陈远护)留传之十八罗汉手法,变散式为整式,将《罗汉十八手》佛手发展成七十二手(花拳)。他仍未满意,乃改装外出求师。后得兰州李叟(李家拳),及得北方游侠白玉峰之(白模拳),后同住于洛阳同福禅师(蔡福-蔡家拳)之处。将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余手(172式五形八卦拳),内藏龙、虎、豹、蛇、鹤五形及八卦拳,即今蔡李佛之古典五形八卦拳。又称觉远注重武德,订“少林戒约十条”约束僧徒。
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蔡李佛所形成有关之编造历史(或称托古)。
明朝(福建南拳,四川梅花拳)
-
明有长拳、红拳、弹腿等名称出现。也有单练、对练的形式。
-
明定都今北京,将南方(南京)武术如长拳,红拳等带来,与原本北京、天津、沧洲之武术,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术融合,今人称为少林拳种。
-
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包括长拳,短打、红拳,巴子拳等,留意当时未有提及少林派及武当派)-今人(民国初期,有人将中国武术分类)统称南少林拳(或属概念象征)。
-
沿海被日寇搜劫,俞大酋、戚继光曾驻扎沿海地方。福建及山东留下了当时的拳种如长拳、短打、五拳及华拳。福建演生了五形拳,鹤拳;两广衍生了洪拳,咏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称南少林拳)。山东将原来之罗汉、六合等演变出现在之罗汉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
明万历张松溪内家拳。(此时称拳不称派)。民初吴式太极拳传人许禹生著作中说:宋书铭自称张松溪将内家拳传与其先祖宋远桥,文中未有提出证据。
-
明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拳’术。(此时称拳不称派)。许多记载武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版。
-
流行的‘拳’有长拳(后演生为太极拳)、红拳、华拳(后演生为心意六合拳)、五拳(后演生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弹腿、短打(后演生为螳螂拳)、内家拳等等。
清朝 概论
-
清前期明令汉人不得聚众习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嵩山少林寺受到监视,寺僧亦不可习武。
《广东佛山-南少林拳-洪拳(刘蔡李莫佛)、咏春、蔡李佛、永春》
-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发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称为《南少林拳》,在福建广东流行。其拳种来自福建,经戚继光整理后之南方拳术。
-
福建之海盐西进,外来商品在广东北上,皆必须精通武术之镖师。
《陈家沟拳术-太极拳》
《沧州回民拳术-查拳》与《保镳》
《六合拳-北少林拳》
-
明末清初人姬际可(1602-1683)传授之拳术称‘六合拳’、内容包括十形(势),后演生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今人称为‘北少林拳’。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进士王自诚作《拳论质疑序》。《序》云:“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则出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应为姬龙峰(凤)之误),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内家拳名称出现于黄宗羲作于1669年即康熙八年之《王征南墓志铭》。
鸦片战争(1840年)后
首先在广东,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严厉禁烟,需要当地社团及武术团体支持,大力发展民间团练以防英军从海路进入广东三江流域,清初禁止华人聚众集武已经松弛了。后来曾国藩更以团练制度发展湘军之汉人军队。使汉人武术得以重新发展。
-
陈王廷后人陈长兴(1771年-1853年)传杨露禅(1799年-1872年)(后称杨式太极拳),杨减省一些刚烈拳势(如炮捶、红拳),注重刚柔并济。
-
河北李洛能(1808年-1890年)从心意六合拳演生成形意拳。
-
1851年,太平天国正式成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南方大城市广州及佛山之三合会武术团体快速发展,为太平天国提供人力资源。参与之武术社团领袖,为避免身份外涉及连累父兄辈,故以匿名为号。以(南)少林作为号召。广东佛山之洪拳(所谓少林拳)得以经湖南传到南京江浙一带。
-
陈享于1845年,林则徐被罢免后,返回乡间,广东新会崖门镇西京梅村,开设洪胜武馆。故称洪拳。后于广东各地分设立44所分馆。所教的有花拳,平拳,五形拳及八卦拳。
-
黄华宝1852年后传技佛山梁赞,去除气硬功,强调技巧之柔性南少林拳、咏春拳出现。尊(南)少林五枚师太为祖师。
-
清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出现,(1852年由武禹襄带出) 。开始有太极拳名称,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
退休太监董海川(1797-1882)于1856年后在北京设帐传授八卦掌。 赵堡陈清萍傅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极拳)。 太极拳之名称出现。 一些著名武术家例如鹞子高三、陈享参与秘密结社推翻清朝,促进中华武术发展。(后续)
【责任编辑:潮汕武术网编辑部】(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