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3﹞
点击数:21942014-04-05 15:55:47 来源: 潮汕武术网
(续上)
-
1956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立中国武术协会,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成立了武术队等。中国武术协会管理和分配所有的武术从业者。全国只有十二武术单位。教授注重健身之套路及气功。像杨氏太极二十四式、扇舞、剑舞等、木兰拳等健身操。
-
1957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各省市组织武术协会。
-
1960年各地中、小学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内容。
-
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被否定。旧拳谱书籍被销毁。有关武术工作者被清算。1966年-1982年,16年内,武术发展在中国完全停顿了。
改革开放后
-
1983年-1986年间,国家体育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作武术普查。从新订立武术单位的内容。现在国内武术单位(门派)的内容,多是经国家体委所从新订立的。
-
1984年-1993年间,举行了十界全球华人国术大赛,赛事有表演赛和搏击赛两种;两岸三地及国际间曾以“市”级代表制参赛,每个国家都不一定每个“市”都有代表派出,但每届九级(45公斤级至85公斤级)赛事都有超过一百位代表竞逐六十四强入围赛、而且甚为壮举;大赛最终因两岸政治矛盾而停止举办。1993年中国大陆实质上没有参与,这年赛制包含籍贯代表制。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半官方式)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
-
1. 地方武术团体成立,如少林寺、精武体育会、武当山道教武术院,中国峨眉武术研究会等。
-
2. 所谓(八或十)大门派,再次出现。
今日的中国武术(大陆)
一位西方人正在练习武术。内家拳中的形意拳的收式,以及外家拳北少林的“滴水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下设有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原称中国武术研究院)。而全国性群众武术组织——中国武术协会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领导下的单项运动协会之一。一般由它们发起组织武术体育竞技。上述组织认为,武术应该转向为强身健体和竞技体育比赛。
此外,设有国际武术联合会(英文: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缩写为IWUF)来推广武术,认为应该把武术当作竞技体育的一种,并组织国际“标准套路”比赛。因此该武术比赛被人批评为是表演“舞术”,毫无实用的技击性,只是花拳绣腿的体操而已。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有114个会员国。因此中国官方从1980年代开始推出散打运动。但是,这却遭到了更多的批评,许多持否定态度者根本不承认它算作中国武术,批评它是泰拳的腿法,拳击的拳法,加上一些四不像的跤法(因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跤法和它完全两样)。
拳术始祖
-
红拳;原始陕西(及甘肃)拳术,唐时传于嵩山少林寺,民国初年后,被归纳为刚性少林拳,开始尊达摩为始祖。少林拳(明末清初后)
-
在北方,以长拳、六合拳、罗汉拳、猴(猿)拳及其发展出来之心意拳、螳螂拳、通背拳等称北少林拳,尊达摩为始祖。
-
在南方,以长拳、短打、五拳及其发展出来之(老)洪拳、南拳如咏春拳、白鹤拳、蔡李佛等称南少林拳,尊少林五老为始祖。
-
长拳(发展自红拳、燕青拳、猴(猿)拳、弹腿);大成于南宋。有称为太袓长拳,尊宋太袓或岳飞为始祖。
-
南拳[长拳、短打(罗汉手,佛掌)、华拳(花拳)、五拳(五行,五形)、炮锤];始于明中叶福建,成于清末,在广东之南拳尊(南)少林五老(当时1840年间之传说人物)为始祖。
-
内家拳〔明末清初后之北方拳术、加上道功(阴阳,五行,八卦)〕;大成于清末;如太极拳、八卦掌及形意拳等。尊张三丰为始祖,民国初年改称武当派。
三大系统
中国拳术发展到明朝戚继光时出现了两大系统:
-
长拳系(古拳系):北拳,包括跳跃,翻跟斗,大车身等动作。因要重复单势操练,故称长拳。宋朝已经发展成熟,多以单势操练至熟稔为止。至明时加入红拳,炮锤,华拳等元素。
-
形拳系(少林拳系):(红拳、炮锤、华拳加上长拳),明朝以后,取动物捕食时之姿态及风雷雨电之急势,衍生出北方六合拳、罗汉短打及南方五形洪拳。拳种包括福建《五拳》、《华拳》、山西《六合拳》等。(南拳)——开始有比较完整之训练系统。先练习肌肉、关节及运气与用劲。注重坐马步法,手法保护身体,两手协调互动。
往后至清朝初期,混合以上两大系统发展成意拳系。
-
意拳系(新拳系-内家拳系及新派南拳):简化了形拳系之重复练习形式.减去了长拳系之烦琐困难动作。改良了一些对身体造成偒害之硬著头皮方式之练习形式。于是门派开始形成。
乾隆时盛行之太极拳是由简化了之长拳系拳术加上了五行八卦等意念构成,同期之形意拳则以形拳会意而成。混合以上三大系统演衍出
练武
中国武术的学习,目前在武馆或一些武术教学场所公开招收学徒。而传统武术的拜师学艺目前在民间却仍然保持了许多古代的传统,需要有人推荐,然后递帖子行拜师礼。虽然已经很少像以前那样“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但是仍然会有较长时间的观察期,让师傅了解这个徒弟是否可教;让徒弟了解师傅的功夫是否可学。
中国武术的修炼,各门各派都不相同。大体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内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内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视为最重要的内容,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不肯轻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见得倾囊相授。
就内功而言,主要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为脏腑之表,脏腑为经络之里”,修炼经络,会对脏腑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中国武术的内功主要练的是内气,而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会对经络本身、相应的脏器以及身体的整体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炼要借助药物作为辅助。辅助的作用主要分为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药物的作用通常同时包括其中的多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异。一般有站桩,例如站马步;各种锻炼肢体柔韧性的方法(和现代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差不多);一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练习。这是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对于现在的套路武术,则具有一定运动员水平,就直接学习套路动作,对于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并不大重视。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手法有拳、掌、钩,“四击八法十二型”。
内功
要是用呼吸、吐纳、运气方法,配合身体动作,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效果。
由于中国民间思想受道教影响深远。道教有说法认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体)能互相沟通影响,所以有所谓气功或内功的修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部分武术流派亦有“养气”、“练气”、“运气”之说。一开始,内功并不是中国武术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和气功结合。
不同流派对“气”的理解不尽相同,不过大体源自对外在大气的想象,近似于中医理论中的气,但不同于近代科学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内气又称“真气”或“气”,而修炼内气大致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前者以一定的动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实现对内气的增强、推动,广泛流传的如太极拳等;后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实现同样的目的。练习后者较困难。并且,由于深度的入静,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偏差(即所谓“走火入魔”)。
内功的修炼效果: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将气功修炼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如果长期坚持并且练习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适,并能增强体质。如果作为技击的基本功长期练习,则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发力,并增强体力。一些主要流派,都有发出内气的功夫。
有传说称运用少林内功阳光手,可以在近距离不经接触,而打击对手。这种夸张的内功效果尚未能证实。
外功
主要是增强身体的筋、骨、肌肉的强度,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威力。
练习方式从手段上看有与其他技击种类相似的地方,都是反复打击一定硬度的目标或反复承受击打,但在中国武术中,中药对于外功的练习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了疗伤及调理身体方面。
外功修炼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二是增加进攻的威力。由于武术作为技击实战的意义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数人在练习外功。公开的表演和武警训练的内容包括用砖头猛击头部,砖头破碎而头部无损伤等。更早时期的关于外功的公开表演有例如义和团时期的刀枪不入的表演。
套路
中国武术一个比较显着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套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的组合。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
器械
武术器械的主要来源是冷兵器时代的兵器,如剑、刀、枪、棍等。在中国古代,剑曾一度是战场上最主要的短兵器,之后让位给了刀。而武术家们则以剑和刀为最广泛研习的器械。
其他的武术器械包括非战斗使用的武器,如蛾眉刺、双节棍,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绣花针、石磨、铁锅、镰刀、雨伞,等等。
中国武术始终给人以神秘的色彩。这当然有武侠小说和功夫片的宣传影响。但是中国武术本身由于受到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见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大多都是秘密传授,而关键之处更是不见诸文字,只是师徒口耳相传。因此只是按照书本学武,基本上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拳种也逐渐绝迹,慢慢变成逸闻或坊间话题。
技击功能
中国武术在技击格斗中的表现和其他地区的武术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武术是一种不同等条件的竞技,因此中国武术产生了诸如空手与持武器的对手格斗的空手入白刃;倒地时所使用的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备时使用的暗器等等。甚至猴拳中还有抓土扬脸的法门也被吸收进来。
中国武术的实战格斗由于文学、电影的表现而被夸大。武术家之间的交手多使用推手的形式,点到为止。而真正的搏斗,并不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拳来腿往,打上半天,而大多只是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
中国武术能够练习到什么样的境界,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根据太极拳的说法,最高的境界可以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也就是说,一片羽毛碰到他的身体,都能被他自然的弹出去。但是有什么人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呢?
与其它国家武术的不同
从秦朝曾收天下兵器,元朝害怕汉族造反禁止民间拥有武器,明后期武术解禁,清开始为了压制民间反抗长期禁止武术,所以诸如剑术,箭术等只在军中和特定职业者,如猎户中流行。
人文
中国武术,是中国社会重要的集体记忆之一,在各种文学、电影、戏剧中经常出现,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而无可取代的人文意义。另外,由于全球化关系,中国武术更经常出现于欧美电影、电视节目之中,被欧美社会看成中国文化的重要注脚。
中国武术精神:武德
近代中国人每当谈及中国武术,往往十分重视它当中的哲学精神。大部分喜爱中国武术的人,均重视“使用武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或称武德。
经常有人引用“止戈为武”来解释中国武术的人文精神。根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载:“夫文,止戈为武”,大意说中国的汉字“武”,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由此解译“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为了后来的和平云云。虽然“武”字的来源另有解释,比如有的人认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进行斗争才是武之本意。但不少人都喜欢视“止戈为武”为解释中国武术精神的部分。
无论武术家、小说家、电影,均经常强调中国武术的价值:“功夫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作强身健体”。而当武术家切磋技艺时,应该“点到即止”,不应乱作杀伤。会武的人,“切忌心浮气燥”,必需“戒急用忍”,因为武术不应用作主动伤人,而只应“在必要时作自卫用途”。至于国家面对危难时,便“匹夫有责”,是会武术的人出手的时候。
我们可以总结中国武术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 提倡和平。<
【责任编辑:潮汕武术网编辑部】(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