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潮汕武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潮汕传统民居(2)

点击数:25412014-04-06 20:05:18 来源: 潮汕武术网

 讲究风水潮汕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比如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

潮汕民居局部:

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成的影响。而建筑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种竹等等。并因此还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选风水和营造建筑的许多传说。

潮汕平原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独特的建筑方式和材料

潮汕地区还保留古老的板筑的建筑方式(即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版筑)。

原料一般采用红土和砂砾搅拌后筑成墙体,而不用需要耗掉田里好泥土的砖块来筑墙,然后用泥沙和贝壳灰搅拌后涂墙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旧时海滨贫民所居就多为这种称为()的茅屋,石材则多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和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的建造。而屋面与屋脊,有通花陶瓷压顶,既可以透风又能压顶防风,还有双层(或三层)青瓦上层为食七留三,底层食三留七,再压瓦筒,于两瓦之间隔热泄水。

影响因素

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根本观点,其特点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活动都纳入一个统一整体中,这个统一体的各个因素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宇宙观反映到民居的设计中,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既是自然界的独立个体,又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必然与天地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有着共同的变化规律,人的活动必定受到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因此,作为人与环境联系的中介物住宅的设计要考虑如何取得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以向人提供一个适宜的居处。

风水观

风水观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唯气论等传统思想为理论指导,并糅合了建筑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而形成。其中,唯气论的影响颇为深远、风水论中聚气说的产生便是以此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由于受社会政治形态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风水观难免鱼龙混杂,掺有不少杂质,带有不少神秘色彩,但对潮汕民居设计而言,风水观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主要反映在下面几个方面:

1 民居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确定,也即是住宅的选址;2 民居朝向的确定;3 民居形态构成的确定; 4 民居平面和高度尺寸的确定;

宗法等级观

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历经千年不衰。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结构与家庭结构存在着同构相似的关系颇大,这种同构性的突出表现在与都具有统一的构成原则——宗法等级制。

作为宗族血缘家庭物化载体的潮汕民居。其构成处理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制约,住宅的整体形态,构成层次,内部用房的安排均为尊卑有序、主次分明。

伦理道德观

儒家伦理学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主体,它是思想实质是作为等级制度的与作为人道主义的相互结合起来。的伦理意义是爱人,它的作用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缓和各方面的冲突。对传统家庭而言,的具体表现是孝绨并不仅仅是对礼服从的单向行为,而且是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交相互爱而产生的双向情感诱发的行为。在某个角度来说,孝绨亦来自父母对子女的爱、年长者对年幼者的爱,这种双向互爱的交流,使得传统家庭在强调尊卑等级的同时,亦带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气氛,这种封建的伦常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潮汕民居的设计。

建筑构成

居室

空间形态的属性为阴,取闭、暗、藏、静的表征,可抵御火、燥等邪气的干扰,是养阴安身之所。

天井庭院

空间形态的属性为阳,取露、明、张、放的表征,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寒邪、湿邪的入侵是住宅空间构成的一个活跃要素,具有纳阳、引风、排水,为人们提供室外活动场地,点缀住宅内部空间等多种功效。

天井、庭院是潮汕民居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说有宅舍必有天井、庭院,它多设在厅前堂后,是住宅向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在用地允许的情况下,其设置有较严格的讲究,即有外明堂(当地称为阳埕)和内天井之分。如潮洲三达尊黄府、许驸马府,这些住宅的主要厅堂前是宽敞的横长庭院——宅前明堂,其势取旷阔开展,以便外气的乘入收回。厅堂之间的内天井则取势方正紧凑,宽度仅比厅堂面宽略超出一点,绝少从卧室前横亘而过,因为在风水观中,长短适度。

厅堂

具有双重属性,对庭院,天井方面而言,它属阴;对居室而言,它属阳,故畅透与围合相兼的表征,它能有效地防御风邪的骚扰,是和合阴阳的枢纽所在。潮汕民居厅堂的空间界定是实虚结合,两侧墙面、地面和屋顶是厅堂空间围合的实体界面,前后的格扇门、屏门则是具有可变性的界面。

潮汕民居的择位定向是根据所谓三元命卦或具体的环境条件决定,常呈现多朝向形态,另外,潮汕夏季长且炎热潮湿,住宅既要防范冬季寒风从天井、庭院处长驱直入,又要在夏季迎风纳气,以去热湿,这就要求住宅在外来风异常变化时,自身要具有一定灵活调节的机理组成,能根据不同的外界条件,控制住宅内部的气流状况。

七方位选择

原则方法

潮汕民居方位的选定是建宅的头等大事,民居择位定向的原则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选取所谓的聚气之地。

选取聚气之地,实际上是住宅环境的选择问题。潮汕民居的择位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宅址宽敞平整,宅前有宽阔平地;2 宅外地势东下西高,前低后高;3 宅前有水,宅后有山;4 宅周的植物生态良好。

此外根据住宅所处的具体地点不同而采用一些意念的手法,通常可分为三种:

1 山地丘陵住宅的择位往往有较中意的山形水态,理想宅址要求以山的环四以聚气,宅后有座山,宅前有案山朝山

2平原地区住宅的择地偏于取得意念性的聚气之地,而不在于构成聚气的自然实体因素能否真的达到聚气的效果。在平坦的地形中,高一寸者便能为山,田野中稍高的草地或水边的堤岸等都能以高的意念代替座山、朝山和案山。

3 城镇住宅的择地在意念的更高层次寻求心理的满足感,通常采用的象征物是以街巷走向作为水的流向,以面对的房屋为朝山、案山,后倚的房屋为座山等。

风水在潮州的古民居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潮汕的民居其朝向的选择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要满足冬季能争取较多的日照,而夏季要有利于通风的要求。

潮汕民居朝向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小于45度的朝向上,使室内得到更多的穿堂风。但当总平面布置是行列式方式时,民居朝向宜采取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在30~60度之间的朝向上,以利于室内自然通风。此外,影响朝向的另一个因素是建筑环境的景观。传统建筑对景色是非常重视的,所以风水歪门有时就是为了取得好景观,避免不良景观而设计的。但在潮汕民居朝向的选择中很少有选择朝向四正方向,其原因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自古以来,庙宇、道观的朝向是与奉仰的主神有关,地位较尊高的神才能取正四方向,所以在古人眼里,普通的老百姓的德性、修养是远远不能与圣人或神明相比拟的,因此民居多取于二十四方位罗盘定向的,否则煞气太重,心理难以承受。

在潮汕民居中,尺寸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建筑设计中,古代勘舆家和匠师把木工尺度与九星图的各星宫相配联系起来,于是尺度便有了一白、二黑、三碧、四绿、无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按勘舆所定的法则,其中的三白星属于吉利星,所以尺度合白便吉,如此决定出来的尺度用于建筑设计上,便称为压白尺法。潮汕地区的使用原则是尺白有量尺白量,尺白无量寸白量,即尺单位有适合的压白吉利尺度应尽量使用,如无尺白或尺度较小的地方便使用尺单位的压白吉利尺度。无论尺白或寸白,总的原则就是要压白

评价

潮汕民居的多朝向性成为当地住宅,尤其是乡村住宅的一个特点,这与潮汕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一定联系,独特的地形和气候使得风水说的择位定向法有适宜环境存在和发展

八传承变异

作为汉民族诸多民系当中的一支,潮汕民系一直以来备受世人的关注。在漫长的岁月当中,潮汕人以其刻苦奋斗、勤劳与智慧名扬世界。伴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潮汕商帮的崛起,以工夫茶潮剧、潮汕民居等为代表的潮汕文化逐渐被世人所关注。而潮汕民居作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精美的艺术装饰。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主要以下山虎,四点金为主,四点金向横发展为五间过,七间过!向纵发展有三座落,三厅串。如向纵横同时发展则形成了四厅相向,八厅相向,三壁连,四马拖车等,还有少量大型潮汕民居和土楼方寨。

古时潮州的民居多为涂()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后来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而版筑这一形式本身就来自于中原汉文化。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潮人陈北科进京,看好了京城的四合院,在拜见皇帝时,忽闻雷雨而大惊失色,即装欲钻入桌下之状。帝惊问其故,陈答道潮州民居是草和泥所造,天下雨须躲于桌下避雨,方免淋湿衣衫。于是皇帝恩准陈绘图回潮,按北京城的四合院形式建民居,从此潮州才有类似四合院模式的民居式样。传说毕竟是传说,潮州的传统民居并不是嘉靖年间才得到发展的,它是从唐至清历代潮州先民在生产活动和区域交往中受到中原建筑文化的渗透,同时较多地受到八闽、江西建筑文化的浸润和江南、广府建筑文化的影响,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经济、人文和工艺特征,使之成为既是中华建筑文化之一脉相承;又既有别于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筑的凝重、鲜艳;又区别于江南民居的俊逸、清纯,逐渐形成自身的民居风格。

在漫漫潮汕历史长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经济条件、政治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在历史上潮汕民居的变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由于潮汕汉人大多是从中原经福建南迁而来的。 潮汕明清时期的建筑,多受苏杭园林的影响,常以庭院式建筑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这与明清时期海运业的发达而潮汕对外贸易渠道主要是苏杭一带有关。

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海运的开禁,华侨华人的增多,以及汕头的开埠,一些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也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材料带到潮汕地区,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最典型的莫如澄海的陈慈黉故居了。

最后是民国时期,即上世纪30年代,汕头埠的商业中心是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小公园是汕头开埠后的商业发祥地,聚集了多数那个时代的潮汕特色建筑。

在整个潮汕民居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民居形成汲取了各方面的营养,既有中国古代优秀的艺术结晶,也有西方现代建筑的精华。这一点也正体现了潮汕文化开放的一面,但同时潮汕民居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对潮汕民居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大片建筑规模和风格都一样的四点金让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感到厌倦。而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建设的水泥砖洋房,也由于缺乏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凸显了许多的不足。所以,聪明的潮汕人将潮汕民居的传统装饰风格与现代的洋房有机会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现代化楼房。这也更好地促进了新时期的潮汕民居的发展。虽然这种中外结合的方式从诞生至今都具有极大的争议,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潮汕人民对传统民居眷恋所表达的一种方式。

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潮汕艺术精品寻找到更好的天地。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应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代的磁砖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潮汕民居的艺术风格,使得原来守旧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焕发了新的风采。

实例举证

构筑得很有特色的潮汕民居太多,年代最久远的潮州府城许驸马府,建筑面积最大的澄海隆都陈慈黉旧居和保留着连续历史序列的澄海樟林民居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许驸马府的宋代风格

许驸马府位于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相传是许珏府第。许珏是宋代潮州名贤许申的曾孙子,北宋英宗时娶了皇族德安郡主,所以有驸马衔,他的宅第,也就被唤作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

这座宋代宅第,在明清两代曾经重修。现在的许驸马府,整座建筑面阔42米,进深47米,面积约18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住宅正座三进,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主体建筑采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屋顶为硬山顶,倾角小于20度,出檐平缓。这与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屋顶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据说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如果从营造方式方面去考虑,这种小倾角屋顶,大概是原来采用蝴蝶瓦砌盖方式。在铺盖瓦顶时,不使用胶结材料,第一层底瓦直接铺架在两桷之间,凹面朝上,第二层瓦将凹面朝下,覆盖住两行底瓦间的接缝。这种屋顶,就叫做蝴蝶瓦屋顶。蝴蝶瓦屋顶的透气性强,能防止梁木受潮腐朽,为南方民居所常用。到近代客家围屋的瓦顶还采用这种形式。采用这种营造方式,屋架不能太斜,否则瓦顶受大风雨或其他外力影响,容易发生溜泻危险。明清时期的潮汕民居屋顶的营造采用灰沙土做胶结物,瓦片粘连结实,倾角也就可以陡些。风格的差别也许能说明许驸马府的建造,确实在明代以前。

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第二进厅前的拱斗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与明清时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

该府建筑形式古朴大方,浑厚坚实,保留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1981年列入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慈黉旧居的改良形式

陈慈黉旧居是潮汕大型的民居宅院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民居坐落在澄海隆都前美乡,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座宅院和三庐书斋,兴建时间从清末延续到抗战前。这四座房子连成一片,占地2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有大小厅房506间,是潮汕地区最大的宅第之一。

  陈慈黉旧居

陈慈黉旧居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每座宅院都用潮汕民间建筑的百凤朝阳的传统格局。整座宅院外面又建起一围二层洋式楼房,形成一完整的独立结构。楼房面朝庭院,后墙向外。自外远望,大面积的粉墙与黝黑的屋顶,对比鲜明。宅第的这种外观形式中,蕴含着一种坚实而严肃的内在精神,让人感觉到它的不可冒犯。在高墙后面,宅院成为一个同外界隔绝的空间,保持了静谧和安宁,而宅院格局秩序所蕴含的礼制秩序,同样显得稳定难以改变。

这组建筑的装饰也是中西合璧。或饰以中式金漆木雕,名家书丹的石刻,典雅大方,或饰以西式图案瓷砖,彩色玻璃,金碧辉煌。这些不管是物质外观还是文化品格都存在极大差别的样式被并置在一处,使整个装饰变得十分不协调。但正是在这种不协调的形式中,呈示了一种兼收并蓄的精神力量。

由于宅院平面布置中以洋式楼房代替了围墙,陈慈黉旧居的总体布局已经有了新变化,加上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一建筑群在文化景观学上,应属于准传统型民居。陈慈黉旧居建筑形式的新变化,显示出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民居文化的影响。它对研究潮汕民间建筑及其演进,对研究近代潮汕人文化观念变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樟林民居的历史序列

樟林地处韩江三角洲北缘,古时滨海,是韩江北溪出海口个小渔村,明代后期建寨。清代开始发展海上贸易,乾隆嘉庆间已是一个繁荣的商贸港口。自晚清起,沧海桑田,樟林变成内陆农村,但仍是一个著名侨乡。

现存早期樟林寨民居,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平面布局多为方形,中间是一大庭院,有水井。房间绕庭院建成一围,门户朝着院子开。夯土墙壁,向外的后墙较厚,窗小而高。房顶的坡面,朝外一面,较陡而短,朝里一面,则平缓而长。整座民居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相通,大门关闭,即与外界隔绝。从起居的舒适和方便考虑,这种民居建筑有相当多的缺陷,但它却有显而易见的防御功能。这同樟林建寨初期,海氛不靖,经常受到山贼海寇侵袭的历史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乾隆嘉庆年间,随着商贸经济的繁荣,樟林的民居面貌大变。社会稳定,商业经济发达,使得樟林人有资力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一时期,樟林兴建了许多高大宽敞的下山虎和四点金民居。

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樟林出现了一些以为名的新聚落,聚落以街道为中心,两旁盖建店铺栈房,多数兼作居宅之用。由于地点的限制,这些建筑平面一般为狭长形,面窄而进深深,布局采用潮汕竹竿厝传统建筑形式,并改造成二层楼房,以利用更多的空间。临街下层门面多用作商店,后面是起居室和厨房,中间或留小天井,来解决通风透光的问题。上层做栈房屯积货物。在沿河而建的新兴街很多民居临河的后门,有用条石修砌起来的私家码头。当地人叫它做踏步头。厨房就设在后门,妇女们利用码头掏米、洗菜、洗衣服。店里货物,也通过码头进出。一个小小的私用码头,却给主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当时的樟林,南北商贾往来如云,不少商号构建了精巧雅致的庭园式住宅,以招待外地客人。其中,当推西塘为佼佼者。西塘始建于嘉庆四年(1799),光绪间富商洪植翁购得残址,仿苏州园林风格重建。宅第进门有一小院,中开月洞门与大院相通。大院左边是一堵花墙,右边是居室,前面为庭园。庭园以假山为主体,山峭洞幽。山下挖一曲池,小桥流水。亭台水阁,上下呼应,间以奇石异卉。庭园占地虽仅亩余,而各种造园手法,摩不具备。其厅堂居室,则保持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民国初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南洋经济萧条。樟林侨商多携资归梓,大兴土木,建造宅第。这些以命名的民居聚落,大多数为传统的驷马拖车格局。在功能方面,它呈示出来的仍然是聚族而居的古老传统;在建筑形式方面,使用水泥构件、洋瓷砖、彩色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显示出这一时期民居建筑的进步。

樟林民居完整的历史序列,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变化的影响。(完 )

下一篇:潮剧文化(1) 上一篇:潮汕传统民居(1)

返回顶部

潮汕武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2013 desgin by wanbo 技术支持:万博科技
QQ:121998899 邮箱:121998899@qq.com 粤ICP备14013667号
全国服务热线:4008-236-889http://www.chaoshanws.com/skins/wsw/APP/Tpl/images/top_banner.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