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潮汕武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武术﹝1﹞

点击数:17572014-04-05 15:17:23 来源: 潮汕武术网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两广人称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现今台湾亦沿用此称呼),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流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从实践中带来了有关体育、健身、和中国武术独有之气功、及养生等重要功能。理论中带来了不少前人之经验和拳谱记录。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源起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套路。汉代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人们都认为武术起源于战斗的需要,可是《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国家地理杂志》在《郑和下西洋》的电视节目中认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宗始祖达摩有可能把印度的武学带入中土河南嵩山少林寺里。

武术的门派与分类

      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在世界武术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约300多个。郭希汾的《中国体育史》中提到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谚语也有“南拳北腿”之说。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击,而南方的咏春拳却有不少腿击技巧。

      中国武术的流派繁多,却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区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脉、河流(如武当派);有以宗师姓氏命名(如杨氏太极拳)……以往,这些流派会以主修内功外功来粗略划分,成为内家拳外家拳两大类。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正统承传及武馆传授方式停止了。只有部分门派的武术被编成健身及表演套路,在中小学校教授学生。

改革开放后,一般按其内容分为套路和搏击格斗两个类别。 随着搏击运动的发展,中国武术现已转投向更实用的散打运动为主。

拳术发展历史

宋朝以前

宋朝(杭州长拳)

  • (北)宋朝立国之始订下的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

  •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迁,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爱国将领提议下,大部分军民,奋起习武。以杭州为中心。杭州流传的为南拳,拳势多以上肢为主,肘膝为辅,很少飞身离地,称“拳打卧牛地”[2]心意六合拳先祖,据说传有《岳武穆王拳经》。且被该派尊为祖师,可惜没有历史佐证。

  • 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在临安设立武学。

  • 1180年(淳熙七年),设“武举绝伦从军法”,学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现二十七名武状元。当时杭州的武术团体有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等。还有民间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仗剑巡步”。北方被金侵占后,大批难民来杭,带来了北方的拳种,与原来的南派拳种融合。

  • 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宋太祖)或(岳氏)长拳形成时期。

元朝

  • 汉人为下等人。不可习武聚会。

  • 据原载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上海天铎报,广东人卢炜昌以伪少林历史宣传反清情绪的作品《少林宗法》说:宋末元初,少林寺之拳术还未为世人称许。相传住持觉远(陈享)得达摩陈远护)留传之十八罗汉手法,变散式为整式,将《罗汉十八手》佛手发展成七十二手(花拳)。他仍未满意,乃改装外出求师。后得兰州李叟(李家拳),及得北方游侠白玉峰之(白模拳),后同住于洛阳同福禅师(蔡福-蔡家拳)之处。将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余手(172式五形八卦拳),内藏龙、虎、豹、蛇、鹤五形及八卦拳,即今蔡李佛之古典五形八卦拳。又称觉远注重武德,订“少林戒约十条”约束僧徒。

       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蔡李佛所形成有关之编造历史(或称托古)。

明朝(福建南拳,四川梅花拳)

  • 明有长拳红拳弹腿等名称出现。也有单练、对练的形式。

  • 明定都今北京,将南方(南京)武术如长拳,红拳等带来,与原本北京、天津、沧洲之武术,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术融合,今人称为少林拳种。

  • 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包括长拳,短打、红拳,巴子拳等,留意当时未有提及少林派武当派-今人(民国初期,有人将中国武术分类)统称南少林拳(或属概念象征)。

  • 沿海被日寇搜劫,俞大酋、戚继光曾驻扎沿海地方。福建山东留下了当时的拳种如长拳、短打、五拳及华拳。福建演生了五形拳,鹤拳;两广衍生了洪拳,咏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称南少林拳)。山东将原来之罗汉、六合等演变出现在之罗汉螳螂拳六合螳螂拳

  • 万历张松溪内家拳。(此时称拳不称派)。民初吴式太极拳传人许禹生著作中说:宋书铭自称张松溪将内家拳传与其先祖宋远,文中未有提出证据。

  • 明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拳’术。(此时称拳不称派)。许多记载武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版。

    • 流行的‘拳’有长拳(后演生为太极拳)、红拳、华拳(后演生为心意六合拳)、五拳(后演生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弹腿、短打(后演生为螳螂拳)、内家拳等等。

清朝 概论

  • 清前期明令汉人不得聚众习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嵩山少林寺受到监视,寺僧亦不可习武。

《广东佛山-南少林拳-洪拳(刘蔡李莫佛)、咏春、蔡李佛、永春》

  •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发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称为《南少林拳》,在福建广东流行。其拳种来自福建,经戚继光整理后之南方拳术。

  • 福建之海盐西进,外来商品在广东北上,皆必须精通武术之镖师。

《陈家沟拳术-太极拳》

  • 退隐之明末带兵官陈王廷将其拳术(包括长拳、炮捶、红拳)加入道教元素,吐纳养生之法,在家乡陈家沟传承陈氏长拳,属刚拳。

《沧州回民拳术-查拳》与《保镳》

  • 清初期交通不便,货运安全必须保镳行业。因为汉人不得聚众习武,故做就邻近北京沧州之回民习武成风。沧州为货运入京主要之途。

    • 河北沧州当时盛行的拳术有六合拳罗汉拳

    • 回民外族之拳术(例如巴子拳、查拳等)得以流行,并加入地方拳术;长拳与红拳等。

    • 清朝漕运,海盐运输发达,带来保镳行业兴盛,引起镖局授武之风气。

《六合拳-北少林拳》

  • 明末清初人姬际可1602-1683)传授之拳术称‘六合拳’、内容包括十形(势),后演生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今人称为‘北少林拳’。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进士王自诚作《拳论质疑序》。《序》云:“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则出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应为姬龙峰(凤)之误),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内家拳名称出现于黄宗羲作于1669年即康熙八年之《王征南墓志铭》。

鸦片战争1840年)后

      首先在广东,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严厉禁烟,需要当地社团及武术团体支持,大力发展民间团练以防英军从海路进入广东三江流域,清初禁止华人聚众集武已经松弛了。后来曾国藩更以团练制度发展湘军之汉人军队。使汉人武术得以重新发展。

  • 陈王廷后人陈长兴1771年-1853年)传杨露禅1799年-1872年)(后称杨式太极拳),杨减省一些刚烈拳势(如炮捶、红拳),注重刚柔并济。

  • 河北李洛能1808年-1890年)从心意六合拳演生成形意拳

  • 1851年,太平天国正式成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南方大城市广州及佛山之三合会武术团体快速发展,为太平天国提供人力资源。参与之武术社团领袖,为避免身份外涉及连累父兄辈,故以匿名为号。以(南)少林作为号召。广东佛山之洪拳(所谓少林拳)得以经湖南传到南京江浙一带。

  • 陈享1845年,林则徐被罢免后,返回乡间,广东新会崖门镇西京梅村,开设洪胜武馆。故称洪拳。后于广东各地分设立44所分馆。所教的有花拳平拳五形拳八卦拳

  • 黄华宝1852年后传技佛山梁赞,去除气硬功,强调技巧之柔性南少林拳、咏春拳出现。尊(南)少林五枚师太为祖师。

  • 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出现,(1852年由武禹襄带出)开始有太极拳名称,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 退休太监董海川1797-1882)于1856年后在北京设帐传授八卦掌 赵堡陈清萍傅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极拳)。 太极拳之名称出现。 一些著名武术家例如鹞子高三、陈享参与秘密结社推翻清朝,促进中华武术发展。(后续)


返回顶部

潮汕武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2013 desgin by wanbo 技术支持:万博科技
QQ:121998899 邮箱:121998899@qq.com 粤ICP备14013667号
全国服务热线:4008-236-889http://www.chaoshanws.com/skins/wsw/APP/Tpl/images/top_banner.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