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潮汕武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孔子(3)

点击数:21102014-05-10 22:58:32 来源: 潮汕武术网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愿望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但并非不要。《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而不知道。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其中为道德规范,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形式,的内容,有了的精神,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高足弟子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考诸经籍,有七十多人,( 略)

 主要著作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他有众多弟子,包括被后世并尊为亚圣孟子荀子,以及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

弟子(四科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现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十二章》。现苏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将孔子的名言收录到练习7。现长春版第10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四则》。现语文版初一上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六则》。现语文版初三上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十则》。

另有诗歌:《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

藏书始祖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是我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他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他整理图书所定的《六艺》,对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别录》、《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学生子路曾向他建议,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矣《隋书·经籍志》记载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说明其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前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以《》、《书》、《礼》、《》、《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又《庄子》记载:孔子西藏书于周室藏其所著书也。《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其主要言行由弟子记载下来,成《论语》一书,影响深远。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史书记载

参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后世评价

孔子所处的东周王朝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汉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孔子积累和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指导。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说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告诉他现成的答案。他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教学箴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端正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

轶事典故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评赎奴隶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落水救人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实验欹器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 (后续)

下一篇:孔子(4) 上一篇:孔子(2)

返回顶部

潮汕武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2013 desgin by wanbo 技术支持:万博科技
QQ:121998899 邮箱:121998899@qq.com 粤ICP备14013667号
全国服务热线:4008-236-889http://www.chaoshanws.com/skins/wsw/APP/Tpl/images/top_banner.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