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潮汕武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于海(中国武术名家、影视演员)

点击数:46232014-04-12 02:22:02 来源: 潮汕武术网

                             

            于海(中国武术名家、影视演员)

于海,中国杰出武术家,可说是与吴京渊源极深的一位武林前辈。于海并非专业演员,而是集螳螂拳各流派之大成的一代宗师。他与演艺圈结缘始于1980张鑫炎导演力邀他演出电影《少林寺》(李连杰主演)中之昙宗大师,并兼任该片之动作武术指导。之后在张导制作的多部功夫片中皆可见到于海的身影。后来出演过许多电影、电视剧,同样是以武魂为宗旨的德高望重的武学长者。 

  

(一)演艺经历

山东自古出英雄好汉,于海1942年出生于山东烟台1954年拜七星螳螂拳大师林景山先生为师,学习正宗的螳螂拳。1958年在参加全国、省、市三级武术比赛时连闯三关,以优异的德技成绩被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招收,成为国家正式的武术运动员,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的武术生涯。

1958--1966年代表山东省武术队参加在华东和全国举行的所有重大比赛。曾多次荣获 剑术,棍术,螳螂拳冠军及全能冠军。是当时中国著名的武术运动员

1966--1986年被任命为山东武术队队长兼总教练,带领山东省武术队一直闯在全国先进先例,该队被全国武术界誉为"老大哥"队。

1987年后在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任高级教练顾问

1960年全国曾两次组成中国武术代表团,于海大师随团出访了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年底又随同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访问了缅甸。1964年后又多次任中国武术代表团教练和队长,出访过美国,法国,土耳其,摩洛哥,突尼斯,埃及,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索马里等三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成为代表团优秀的表演节目。为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0年同现国际武打巨星李连杰先生共同拍摄了轰动全球的武打影片《少林寺》开始,陆续参加拍摄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通天长老》、《长城大决战》、《新少林寺》、《太极宗师》、《黄河大侠》等近二十部电影和电视剧,并担任重要演员和武打设计师。通过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让中华武术真正被世界文化所认同,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为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1998年在北京的中国武协四十年大庆上被授予"中国武术明星"荣誉称号。

    


于海大师为武术事业拼搏近五十年来,一直都活跃在武术教育第一线,从事着武术教学,研究及挖掘整理流失已久的武术遗产等各项具体工作。苦心研磨各武术门派的精髓,博采贯融并不断推陈出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特别是对中国的传统拳,如:螳螂拳,八卦掌,通背拳,形意拳等项目的研究和演练已达到无人能及的水平,被誉为"武学字典"。他对螳螂拳的研究和发扬,更为中华武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他在国内外武术界宗师级的权威地位。他以精湛的武艺和高尚的武德受到了国内外众多武术爱好者的仰慕。

为向世界各国热爱武术的有缘人传授正宗的中华武术,200112月率其子----全国武术冠军,国家武英级运动健将,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于涛先生,在中国山东威海成立了第一所以武术教育为主的"于氏武术文化交流中心",它也是中国唯一的"于海螳螂拳培训基地"

1999年出演经典电影《功夫小子闯情关》,又名《辫子神功》,饰演杨崇武!

      

(二)个人生活

于海的名字自《少林寺》以来便颇为响亮。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曾用名:于天堂,是他信奉基督教的父母给他起的,文革时,这个四旧的名字成了反面教材。那时特讲究干群鱼水关系,他便破旧立新成了于海,即鱼离不开水之意

于海的头发很稀,他从前的一头密发自他不得不改名后的那个年代便开始脱落,于海曾是山东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武术队队长兼教练,还曾担任过武术队领队兼教练。1966年,大小头都受到冲击,兢兢业业的于海成了执行资反路线的典型。他无论如何也转不过这个弯,决定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走到韶山,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路上他看到是造反组织的混战,这才知道全国都是一样的。他更加百思难解,忧心忡忡,疲惫与劳累并袭,从此开始掉头发更为严重。

于海参与《少林寺》的拍摄是个一个偶然的机会。1973年,中国的国门似乎不再关闭,武术也有了出国任务。于海和李连杰在1974年的一次访美表演中引起了香港银都机构副总经理的注意。数年后,当这个机构筹划拍一部有关少林寺的影片时,想到了当时的教练于海和小运动员李连杰。谁也没有料到这部影片能一炮红透天,在香港保持了多年的票房最高记录。同期上映的成龙、刘嘉良的《十八般武艺》、《龙少爷》,投资比《少林寺》高十倍,而票房却远远不及

于海拍电影曾经很玩命。当初拍《少林寺》时,时间非常紧张,片中的马戏很多,他只用了两个上午的时间练习骑术,便投入拍摄。影片中有一组于海在一条小路上骑马疾驶的镜头,他的马时速达到40公里,拐弯时,没想到一棵杨树挡在了前面,想收缰已是来不及了。他的身子平飞了出去。于海本能地用两条胳膊护住头部,脑袋是保住了,而用以当作护具的手臂却没能幸免:手腕、肘部脱臼,左手撞断。事隔十余年了,于海提起此次险情还是一副后怕的样子。当时他只觉得肛门象过电一样疼痛,到底是习武之人,他在悲呼此命休矣的同时提肛助气以减轻痛苦。他庆幸自己反应还算敏捷,否则他撞坏的不是两条手臂,而是脑袋被冲撞到脖腔里的惨状。时间并不允许他养伤,而是逼着他带伤继续参加拍摄。1984年,影片《少林小子》在杭州黄龙洞拍外景,50度的温度计楞是被冲破了,躲在荫凉地里围观的观众每天都有好几个中暑晕倒的。如此酷热的天气,不动都燥的慌,还要拍打戏,苦不堪言的于海在与群匪打斗时,右腿骨断筋折,不得不到北医三院手术,之后打着石膏回到外景色地,不到两个星期,于海拖着伤腿继续拍戏。

 如今,年过70的于海似乎现实了许多。他对激烈的打斗颇为憷头,而是偏爱文戏。与他合作过的许多导演认为武人出身的于海演起文戏来亦是十分不俗,然而他从武多年的特压得住阵的气质却是常人难以具备的。所以,找到于海的导演总是不忍荒废他的这种特质,他的角色也免不了打打杀杀。于海的性格极其耿直,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他在90年代初看了一场全国武术锦标赛,他看到具有冠亚军水平的运动员居然没有进入前10名,便再没光顾赛场。《少林寺》上映大获成功后,由于于海在螳螂拳一门颇有造诣,香港报刊曾以《一代宗师》为题对他进行了专门报道,于海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实在当不起。不过,于海对螳螂拳确是情有独钟。他闲暇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整理研究螳螂拳的有关资料,他总想完成一部汇总各派螳螂拳的著作。也许是扮多了佛门师父,于海变得超脱了许多,凡事随缘而行,随遇而安。他说他认识的武术教练每年都要走一两个。几年前,他的得意门生邱方俭(电视剧《武松》的武打设计,当运动员时擅使九节鞭)死于车祸更是令其大受震动,他当时便挥笔写如下诗句:华年早逝得解脱,亲人难忍哀念情。称望众生勤思醒,诸般色相莫强行——这寄托哀思的诗句,亦体现了曾经沧海的于海的大彻大悟。

                   

(三)螳螂拳大师

说到于海的看家本领非螳螂拳莫属。1954年,年仅12岁的于海拜七星螳螂拳大师林景山先生为师,学习正宗的螳螂拳。看见银幕上的于海飞檐走壁,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好生羡慕。孰不知.作为一个武术运动员的他经历了多少痛苦和伤痛,承受了何等的孤单和寂寞,走过多少坎坷辛苦,才换来这些。由于练习而造成的伤痛至今仍折磨着于海,每逢天气突变、阴雨连连,于海身上的关节没有一处不疼的。

为了能更准确地领会螳螂拳的精髓,于海曾经和上百只螳螂共处一室,研究这种昆虫的一举一动,从中体会螳螂拳的要领。

20世纪80年代,于海作为山东省武术队的队长和总教练,经常带着学生训练。当时的环境远没有当今好,学生们训练体能大多都在户外,爬山,跑步。带领学生们到附近的山上去跑步,于海发现山上有很多螳螂,便在休息的时候抓几只。学生们看见教练在抓螳螂,十分好奇,于海和他们讲了自己的用途之后,学生也利用训练休息帮着他抓。人多力量大,这样于海几乎每天都能带十几只到几十只螳螂回宿舍。

再看看于海的宿舍,满屋子爬的都是螳螂,桌子上、蚊帐上、灯罩上,最多的时候能有上百只。地板上,时常还会出现螳螂的尸体,毕竟房间是人住的,不适合这些小家伙。那时,于海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逗螳螂。听说过养蝈蝈、斗蛐蛐的,还没见过逗螳螂的。于海一个人在宿舍,就拿一根草和螳螂打架,你一下,我一下。别以为他是在找乐子,其实在和螳螂的你来我往之中,螳螂的每一个姿势,怎么进攻,怎么防守,头往哪边转,身体往哪边动,都印在了于海的脑子里。根据螳螂的反应和动作,于海潜心研究,反复练习、总结,终于在原有的螳螂拳上作了改良和创新。在他的努力下,螳螂拳得到了发展和发扬。他也被称为一代螳螂拳大师。


返回顶部

潮汕武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2013 desgin by wanbo 技术支持:万博科技
QQ:121998899 邮箱:121998899@qq.com 粤ICP备14013667号
全国服务热线:4008-236-889http://www.chaoshanws.com/skins/wsw/APP/Tpl/images/top_banner.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