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潮汕武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潮汕文化(1)

点击数:35292014-02-10 17:39:49 来源: 潮汕武术网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东部,背山襟海,美丽富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南国问户”、“南海明珠”之誉。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有余,是块“十相留声”的神奇热土,更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岭海名邦”,说是“人杰地灵”,并不为过。


潮汕 - 地理位置




东经115°06ˊ~117°20ˊ,北纬22°53ˊ~24°14ˊ东西长161公里,南北宽148.3公里。潮汕平原丘陵区位于八乡山、阴那山、韩江中游谷地及凤凰山山地以南,大南山、娥眉嶂以东至粤闽边界。地貌上以平原为主,丘陵为次。境内有韩江,榕江,练江三大江河,由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冈河平原、龙江平原五部分组成。东北与福建省的诏安、平和两县接壤,西北同梅州市的丰顺、大埔两县为邻,西接梅州市的五华县和汕尾市的陆河县,东南濒临南海。海岸线曲折绵长,有许多优良的港湾。海岸线陆岸部分,东起饶平县的大埕湾,西止惠来县的南海乡,全长200多公里。 海域有大小岛屿76座和南澎、勒门2组列岛。最大的海岛是南澳岛,面积106.85平方公里,岛岸线总长为77公里。  潮汕地区总面积 1034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0.4%,沿海沙陇和海蚀崖等占14.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潮汕 - 历史记载

考古材料证实,潮汕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潮汕的先民属古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入潮汉人和土著长期和睦相处,逐渐融合。现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汉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来的汉族后裔客家人,畲族人所占人数不多。更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是,山风和海涛淘洗着代代潮汕人的心胸。造就了千千万万潮汕人既刚强又文雅的情性,由此而生的刻苦耐劳、开拓进取、谦恭和顺的潮汕人群体,令世人所认同。“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汕人存在”,如今“本土有一个潮汕,大陆有一个潮汕,海外有一个潮汕”,海内海外的潮汕人薪传火接,世世代代为人类会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 
      潮汕古称潮州,随着近代汕头市的兴起,汕与潮并荣,故习惯上称为潮汕。现在的潮汕从区域上分为4个地级市: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和揭阳市,都是著名侨乡。汕头市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汕尾市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贝雕产地”之一;潮州市素有“岭东首邑”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旅游城市;揭阳市也是粤东主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是粤东、赣南及闽西等地物资集散地。  

潮汕 - 文化简介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生活在潮汕大地的人民,深受它的陶冶。每个潮人的身上,不管是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时无处不表现着本土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所以,出国潮汕人随着自身的迁移,对本土文化的传播,也就是必然和显然的。潮汕人出国,带出去首先是语言文化。潮汕话的传播就是最广远的。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地方无疑就有潮汕话的存在和通行。只要有海外潮汕人的存在,他们与祖籍息息相通,作为潮汕人特征之一的潮汕话就会传播下去,这是毫无疑义的。

潮汕文化的深层表现是潮人的文化心态,即潮汕人的思维方式、人体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突出地表现以善于经营而知名于世的潮商精神上。潮汕人文化心态的另一方面表现,即为许多外地人所瞩目的高度凝聚力。海外潮汕人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即是潮汕人高度凝聚力之集中表现。海外潮汕人所创立的,以共同文化心态为精神核心,以亲缘、地缘、业缘、物缘为纽带组织建立的同乡会,宗亲会、会馆、公会等社会团体组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二年一次轮流举办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是至今世界上唯一的以乡谊集结的联谊年,来自世界知侨胞居国的潮团首领云集一方,其所显示的凝聚力,可说是潮汕人传播祖籍文化的一面旗帜。可视可闻的文化传播,首屈一指的是潮剧和潮汕音乐的向外流传。潮剧约于一百多披前就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流布东南亚国家。国内潮剧纷纷向海外学习,使潮剧舞台充满生机。潮汕音乐由海外潮汕人对外传播,也如潮剧之广泛,且因其拥有众多的乐器造成特殊的音色和旋律,演奏起来悠扬悦耳,节奏分明,尤以铜锣、革鼓等敲击乐器,更为各方所喜爱。

富有特色的工夫茶,同样跟随着潮汕人出国而流行于潮汕人所到达的各个地方,特别是南洋一带。潮汕菜丰富的菜谱和极为讲究的烹调方法,深受各地人民的欢迎。潮汕菜选料之精,制作之可口,早已风靡全球。工夫茶喝起来的优雅、传神、茶叶、茶壶、茶杯以及泡茶的工夫,与煮水的水锅、风炉、火炭等等的讲究,也一无遗漏的在海外传袭。乐此道者,几乎每日早、午、晚都饮几杯,大有不馀不过瘾之势。潮汕歌册,海外也流传。主要是出国潮汕人中的女性带出去的,也是国外的华侨女性中传唱。歌册的朗诵是比起讲故事更吸引人的,历其既有戏剧内容,而且如果朗读得好,声调动人,更能引人入胜。所以,也成了祖籍文化外传的一项内容。

此外,潮汕人所办的学校、报馆、书店、戏院、以及音乐、体育等等艺术团体,所造成的文化推广、交流更加广泛,其对所在国文化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不见踪影的。 海外潮汕人出于强烈的乡土观念,许多人有意识地保持着家乡的饮食习惯,要求子女在家讲潮汕话;各宗亲会建祠供奉历代祖先灵位,有的家庭还供奉神、佛、菩萨,逢年过节都要祭宜等等家乡习俗,这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传播。 潮汕文化对潮汕人侨居国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影响,还可以从人们的词汇、食物、风俗习惯、建筑设计、艺术喜爱上见其一斑。

潮汕 - 得名来由

至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1907年5月22日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职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把这片地域称为“潮汕”的说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后来,汕头市逐渐成长为粤东的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潮汕平原、潮汕人之类的说法也就习以为常了。不过要说明的是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  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由于现在潮州成为潮汕四个地级之一,本地人比较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

潮汕 - 历史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中对我国或潮汕地区社会进步发展作过重要贡献,对民众做过重要好事的著名历史人物,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潮汕地区的著名历史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如下8类: 
一、古代考中状元人物 
林大钦: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试策》切中时弊,且具有苏文风格,被嘉靖帝亲擢为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洁身自娱,富有文才。 
林德镛:清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武状元。 
黄仁勇:清嘉庆元年(1796),考中武状元。 
二、著名清官 
潮籍清官很多,较为著名的有宋代的刘允、张夔、王大宝,明代的萧端蒙、陈一松、王天性、薛侃、薛宗铠,清代的郑大进等。 
刘允:历任循州(今龙川)户曹、程乡(今梅县)知县、化州知州。体恤民苦,减免赋税,革除弊政。 
萧端蒙:历任山东道御史、巡按贵州、巡按江西等。查处龚滩敲诈案,惩办江西藩王部属并弹劾江西藩王。 
郑大进:历任正定知府、两淮盐运使、湖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革弊兴利,兴修水利,力解民困,惩办邪教,重视文教。 
三、著名军事家 
翁万达:明嘉靖年间,历任梧州知府、广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招抚莫登庸,保卫祖国南疆;抵御俺答汗,保卫北边安全;善文能诗,著述甚丰。 
四、洋务派著名人物
丁日昌:历任江西万安县令、苏松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会办南洋海防节制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积极参与办洋务,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支持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对台湾的开发作出积极贡献。 
五、抗金、抗元、抗倭、抗日著名人物 
王大宝:历任连州知州、袁州知州、礼部侍郎、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等。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弹劾抗金败将汪澈,致力稳住抗金局势。 
陈梦龙: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动请求参加抗元,散家财招兵抗元,协助文天祥在潮阳讨伐陈懿、刘兴,前往赣、闽参加抗元战斗,为营救文天祥而战死潮阳古埕沙堤。

林大春: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使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因母丧居潮阳,协助县令郭梦得招义士抗倭,五战五捷。 
翁照垣:1931年任第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第一五六旅旅长,在“一二八”事变时率所部3000多名官兵誓死保卫阵地,并组织敢死队和大刀队,与敌浴血肉搏,重创日本侵略军,被当时新闻界誉为“抗日英雄”。其后又于1933年在长城古北口及滦河以东一带率官兵与日军鏖战,于1937年在津浦线一带抗日,于1938~1944年回潮汕率领抗日自卫队抗击日本侵略军。 
六、近现代著名革命人物 
    潮汕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近现代有不少著名革命人物,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其中有的还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 
杨石魂:1925年3月,创建中共汕头特别支部,1926年任汕头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带领部分武装赴普宁参加“四·二三”武装暴动,接着汇合海丰农民武装于陆丰成立惠潮梅革命武装队伍。“八·一”南昌起义军进发汕头时,他奉彭湃指示,率领工农军策应,其后随起义军撤至流沙,护送周恩来叶挺等安全抵香港。1929年奉中共中央指示,赴武汉参加重建湖北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同年4月5日在武汉被捕牺牲。 
方方:曾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参加东征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进入闽西苏区。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闽西南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都作出重要的贡献。 
七、教育和科学著名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区的教育和科学著名人物甚多。如古代的赵德、薛侃、唐伯元、刘和现代的杜国庠、陈唯实、许涤新、蔡翘等,都是著名的教育家或科学家。 
赵德:韩愈任潮州刺史期间,复办州学,赵德被聘主持州学,对古代潮州文教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刘:历任太常寺少卿、夔州知州、潭州知州兼荆湖南路经略安抚使等,还被封为龙图阁学士。喜欢研究医书,主编我国第一部儿科医学巨著《幼幼新书》。 
杜国庠:曾参与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主要著作有《先秦诸子概要》、《便桥集》以及与侯外庐等合编《中国思想通史》等,是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许涤新: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的道路》、《广义政治经济学》第一、二卷、《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等。 
蔡翘:留美医学博士,编写出中国第一部生理学大学教材,建国后致力航空生理医学研究,建立中国第一个航天医学研究基地,培养人才甚众,著作甚丰。 
八、文化界著名人物 
     潮汕地区的文化名人甚多,尤其在近现代,有不少文化界著名人物在全国的知名度甚高,如洪灵菲、戴平万、冯铿、郑正秋、蔡楚生、陈波儿、秦牧等。 
洪灵菲:1930年在上海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当选为“左联”常委,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前线》、《转变》,短篇小说《气力出卖者》等。 
冯铿:1930年参加“左联”,作品有诗集《春宵》、随笔《一团肉》、中篇小说《最后的出路》等。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2月7日被反动派秘密杀害,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郑正秋: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之一。1913年编导中国电影史上首部故事片《难夫难妻》,20年代创办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和明星新戏学校,培养出胡蝶等一大批电影艺术家。代表作有《自由之花》、《姐妹花》等。 
蔡楚生:1931年加入联华影片公司,任编剧和导演,曾编导出轰动一时的《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优秀影片,建国后曾担任国家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等,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陈波儿:1929年参加上海艺术剧社,开始从事左翼戏剧电影活动。1934-1938年,在明星、电通等影片公司主演《青春线》、《桃李劫》、《八百壮士》等影片。1938年赴延安,导演多出话剧。1947年赴东北参加创建东北电影制片厂。
秦牧:1938年到广州参加抗加救亡宣传活动,后辗转于粤、桂、川各地从事编辑、教育工作,积极创作文艺作品。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广东教育与文化》、《作品》等杂志,后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等。主要作品有《花城》、《艺海拾贝》、《语林采英》等数十部。

潮汕 - 有关习俗

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埠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潮汕 - 特产水果

潮州柑-是潮汕地区著名水果品种之一,也是潮州菜常用的烹调原料。 潮州柑在潮汕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明代郭青螺《潮中杂记》中就提及:“潮果以柑为第一品,味甘而臭香,肉肥而少核,皮厚而味美,有二种,皮厚者尤为佳。” 潮州柑有三个品种,包括蕉柑、碰桶柑和雪柑。其中碰桶柑最为著名,是中国柑桔类中果实最大、品质最优的品种,日本柑桔专家田中长三郎誉碰桶柑为“远东柑桔之极品”。但碰桶柑枝梢较长而直立,若管理措施不当,树势易过旺而延迟结果,冬季易落叶,果实易受吸果夜峨等危害。 在碰桶柑中,较著名的品种是碰桶柑和阳二号,其果实扁圆形,平蒡,果皮橙红色,美观,富含营养,肉质脆嫩化渣,甜酸适中,有蜜味,成熟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 潮州柑是潮州菜拼盘、菜肴围边常用原料,潮菜中有一道著名的点心“金钱酥柑”,便是以潮州碰桶柑为主要原料

林檎 ——潮汕名果,学名番荔枝,原产澳大得亚,属番荔枝科落叶小乔木的成熟果实。高约5米,树冠4米左右,每年4月开始萌发新叶,开花、结果,9月可陆续采摘。一般植后4个月即开花结果,产量逐年提高,树龄30年以上,性喜阳光,宜植于松软沙质冲积土。约200多年前,澄海县樟森旅泰华侨从国外带来林檎树种,种植于樟林荖巷一带,后逐步扩大种植,成为特产。 樟林地处韩江三角洲,背山面海,土质优良,阳光充足,雨水均匀,加上当地人多年积累的丰富栽种经验,生产的林檎果林肉厚,鳞皮鲜艳呈粉绿色,肉质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润甘滑,十分可口。 林檎富含果糖,矿物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有水果补品之称,1988年被评为广东省优质稀有水果。

杨梅 ——为杨梅科多年生常绿灌木的成熟果实。 叶羽状,隐形团球花序,果实球状,紫红色、蒂略突起,核小而酥,肉厚质嫩,汁多味馥,甘甜微酸,富含葡萄糖维生素C,还含可溶性固形物约13%。 杨梅具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的功效,所以在潮州菜中,人们往往喜欢以杨梅作为饭后果,或作水果拼盘。 杨梅,潮汕各地农村均有种植,清明后至端午节采摘。

枇杷 ——枇杷是潮汕地区重要水果产品之一。潮汕地区种植枇杷的产区,主要有潮安县的文祠镇、归湖镇和饶平县中、北部的山区镇。 枇杷因其叶形似琵琶而得名。枇杷营养丰富,果肉含有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等。在潮汕地区,清明前后枇杷便陆续上市,对喜欢吃新鲜的潮汕人来说,是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应时水果。枇杷因产地不同,总的来说,可分为白沙枇杷、红沙枇杷两种。白沙枇杷皮薄肉白、汁多无渣,味甜似蜜;红沙枇杷果肉橙黄、味道酸甜,爽口健神。因气候和水土的关系,潮汕地区种植的枇杷多为味道较酸的红沙枇杷。枇杷当水果食用,具有止渴、润燥、清肺、宁嗽、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效。在潮州菜中,潮菜厨师还经常把枇杷作为烹制菜肴的原料。


潮汕 - 特色物产

传统工艺:陶瓷、潮绣、石雕、嵌瓷、抽纱、金漆木雕 

特色食品西天巷蚝烙老妈宫粽球达濠米润、月浦狮头鹅、贵屿膀饼、南澳宅鱿、鱼丸、牛肉丸、凤凰单丛茶 

潮汕风味菜—果菜腌制品,极具地方风味特色 
橄榄菜、甜菜心、脆罗卜、咸菜、贡菜、香菜、酸甜醋姜、 井都菜脯、 南姜白贡腐、黑橄榄、冬菜、橄榄糁、咸梅、油橄榄。 
潮汕凉果蜜饯—地方名牌,传统凉果,蜚声南洋诸岛 
黄金李、九制陈皮、佛手老香黄饶平山楂糕、蜜饯橄榄、黄梅、油甘、柚皮、柿子、柑饼、甘草橄榄、油甘、芒果、杨桃、杨梅、五味姜、化皮榄、黄皮鼓、话梅、西梅、相思梅、水晶梅、杏梅。 
糖果饼干—潮汕名产,选料上乘,制作考究 
潮汕朥饼潮州老婆饼、仙城束砂、猪油糖、达濠米润、苏南麻(豆)薄酥 、沙浦酥糖、普宁南糖、澄海朥糕、贵屿朥饼、棉湖瓜丁、潮州姑苏香腐 、花生酥 、蛋黄酥。 
食品罐头—肉质细嫩,香醇可口 
潮州鳗鱼、豆鼓银鲫、咸带鱼、咸鳗鱼、咸枪鱼、梭子蟹肉罐头。 
调味粉类—佐料极品 
鱼露、酱油、红豉油、沙茶酱、花生酱、芝蔴酱、五香粉、八角粉、普宁豆酱、潮汕芥末、甜酱油、榕江味精、豆鼓、三渗酱。 
潮汕腊味肉脯—传统制作,色香味美 
肉脯、猪肉脯、牛肉脯、鸡肉松、熏腊肉、腊肠、肉松、鱼松。

潮汕 - 特色小吃



潮汕是小吃驰名的地区之一,许多小吃不仅为本地人所喜爱,在外地也是脍炙人口的。在全国优秀小吃品种评定会——“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已有8个潮汕小吃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
一、出身贫贱 自然天成 
    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省尾国角”,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商业社会形成较晚,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所决定的。信手拈来几样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哪一个名字不是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扑鼻。 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间,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态,顺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流传于民间,故此,我们现在才能品尝到这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 
二、材料简单 味道独特 
     广式点心以洋气见长,如奶黄包、蛋挞、叉烧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鲜著称,如蟹黄灌汤包、鱼茸春卷。北方小吃则以面食为主。潮汕小吃则是无米不成粿。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尽。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这就是“粿”的来历。后来,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相沿成习,人们就把所有祭祀的包点都称为“粿”。潮人在运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种原料既是皮也入馅——“米包米”的。如有一种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饭入馅,非但不觉乏味,还非常清香可口。潮汕盛产番薯,这种又平又贱的农作物也被大量用于小吃中。番薯粉可作小吃的皮,如有甜、咸馅的“水晶球”,“韭菜粿”等。也可掺和瓜果蒸成“马玲薯粿”、“芋粿”、“马蹄粿”等。还可以做成“糕烧番薯”,“番薯汤”等等。别看番薯出身卑微,它在潮汕小吃中可是一个大家族呢。和上海等沿海地区不同,潮汕小吃中用海鲜的相对少些,更鲜见诸如龙虾、鱼翅、螃蟹等名贵的海鲜。个中原因,一是因为潮汕气候炎热,海鲜食品难存放之故,此外,也是其平民化的特点所致。 凡沿海地区都盛产蚝,而将蚝做成美味小吃——“蚝烙”的,却只有潮汕了。其做法也非常简单,也就是番薯粉和蚝掺和在一起煎成饼,淋上鸭蛋,味道却极为独特,外酥内软,浓香嫩滑,成为闻名遐尔的小吃。 综观潮汕小吃,以素为主而少见鱼肉,其选材简单,大都取材于随处可见的 普通农作物——大米、番薯、蔬菜,却以独具一格的田园风味赢得人们的青睐,更因为其价格低廉而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三、秀色可餐 情趣盎然 
     潮汕小吃既然是一种非“吃好”,而在于讲究“好吃”的美食,人们在讲究其美味的同时,自然要讲究其形式美。扎成香包似的粽球,碧玉般的桃粿,晶盈剔透的水晶球等等,外形也都非常雅致有趣。形式是不能吃的,但形式可以刺激人的食欲,潮人很早就懂得了“秀色可餐”的道理。 
四、注重养生追求时尚 
     潮汕小吃崇尚自然,注重养生,人们在满足美食瘾的同时,大可不必为摄入 过多的脂肪、热量等担心。如上文所说,潮汕小吃的用料以素为主,鲜见鱼肉,有的小吃还添加了中草药材,成为药膳。如鼠曲粿、朴籽粿等,就是添加了草药做成的小吃,这是非常符合当今的饮食时尚的。不仅如此,潮汕小吃的烹饪方法 也非常科学,多清淡而少辛辣,多蒸煮而少煎炸。潮人还发明了一种油煮的方式,这是我见过的烹饪方法中最为特别的一种。其方法是温火将花生油煮热,然后将事先蒸好的小吃放进去,用文火煮至内外热透。上碟的小吃,有花生油的香味,又没有煎炸的燥气,实在是一绝。潮汕俗语“时节吃时果”的意思是,到了时令就应该吃当时的食物,应时的食物不但味美,还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如春节吃鼠曲粿、菜头粿,端午节栀粿,清明节吃朴籽粿,不但美味,还能清热去火等,达到“时令防时病”的目的。 
    近年来,潮汕小吃顺应时尚需求,从原料和形状上都进行了改革创新。原料中增加更多的果蔬类品种,如菠菜粿、芡实粿、南瓜饼等;外形上越做越小,让人们在食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品尝到更加多样化的美食。







返回顶部

潮汕武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2013 desgin by wanbo 技术支持:万博科技
QQ:121998899 邮箱:121998899@qq.com 粤ICP备14013667号
全国服务热线:4008-236-889http://www.chaoshanws.com/skins/wsw/APP/Tpl/images/top_banner.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