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咸面条:子夜里揉搓 烈日下拉制
点击数:17082014-02-10 17:48:18 来源: 潮汕武术网
澄海区隆都镇的前埔咸面条制作工艺,据说为清代中期由揭阳县传入,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每年春节,前埔村村民就忙着赶制、晾晒咸面条,以满足春节期间潮汕各地民众之需。
前埔咸面条制作工序繁杂,技术难度高,必须经过“揉”、“搓”、“上”、“晒”、“炊”等五道工序。在子夜里揉搓,在烈日下拉制,做成的面条才会口感顺滑,柔软而富有韧性。
据前埔村制作咸面条的许伯介绍,他从21岁便开始学做咸面条,至今已做了40多年。一般每年有3个时段为制作旺季,即5月至6月,8月至9月,10月至年底。每天能生产制作100多斤,年底时段最多能制作销售1万多斤。收入虽然不错,但纯手工制作实在太累。每天要从凌晨二三点干至晚上八九点,时间长工序多,年轻人都不想干。他家也只有儿子媳妇跟着做,孙辈都转行了。以前前埔村有21户人家在从事咸面条制作,现在只剩下6户,而从事人员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年青人只是偶尔帮忙而已。
在许伯的家门口,老夫妻和儿子媳妇四人正忙得不可开交。许伯50余岁的儿子反复从作坊里拿出一筷筷用70厘米左右的竹枝挂着的面条插在室外的“面条规”上,然后有节奏地轻拉着面条使其变长变细。其他三人也用竹枝及时挑松,使面条逐条分开拉长。一筷筷咸面条在他们娴熟的拉制下有如一幅幅丝网,美轮美奂,颇有艺术感。许伯说这些面条就这样在从大拉到小的过程中逐渐晾晒风干,然后赶快收回室内,待其软化后脱去竹枝,再捆成束。接着放入木制炊桶内进行蒸炊,炊熟后要趁热取出搓松,再按每绺一斤左右捆成一扎扎,便成为上市销售的商品咸面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