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潮汕武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少林武术总论(10)

点击数:25112014-05-10 07:33:54 来源: 潮汕武术网

 

九、桩功练法
桩功是少林武术功夫的基础,无论拳法还是器械,点穴或散打,都离不开桩功。桩功是一门观其易,学之难的一种恒功。
歌诀曰:
桩功夹练气,桩牢气合力,恒固削敌锐,更壮我虎力。
少林桩功分马步桩、梅花桩和弓步桩。都是两腿站地,稳如泰山,坚如栽桩,推之不移,拥之不动,故有"泰山桩"之说,但梅花桩较为复杂,须刻苦练之。
1.马步站桩
身挺直,两脚开立,略宽于肩,两腿屈膝半蹲,使两腿成马步,两膝略向外张,两脚尖内扣,挺胸塌腰,两臂向内屈肘,两掌在胸前相叠,掌心向里或两手扶按在两腿膝盖上部。鼻施呼吸,二目平视。每次练习站桩5-15分钟(图61)。初练以每次分钟左右为宜,每练3。5分钟。练至一年后,每次可站桩30-45分钟。直到能站桩长达2小时左右,桩功才算基本练成。以后可再试着在两大腿上面加些重物。如石块,初放5斤,逐步增到10斤、20斤、30斤,直到能站四个人,则功成也。
马步桩练功秘诀:
"两足开立一尺七,屈膝半蹲骑马式,足尖内扣胸挺直,两掌附膝目平视。运气顿积丹田位,弃杂思静气贯足,朝霞宜练童拜佛,暮色宜练圣披衣,初练刻钟入净土,年至炷香烟燃熄,继至马上驮砖瓦,双膝能站四人立,心平气和面常色,百人推之分不移,此乃少林马步桩,稳如泰山牢如基。
2.梅花桩
梅花桩在练法上比马步桩较难,其作用是冶练习武者的下盘功夫,能够在险狭之境对付顽敌,克敌制胜的搏击技术。
①设备:在较平坦的地上栽5根木桩,桩端直径须0.10~0.15米,布栽五角,形似梅花,故称梅花桩。桩的地下部分,应深埋0.80-1米,使其牢固。地上部分高低不一,根据练功者的年龄、身体高低、技术水平,灵活栽制。一般初练者应低些,逐渐升高至2米左右。②练法:练此功须在掌握好手足身眼法后,特别是对各种步法必须练之纯熟,施步标准,行动自如,一旦上桩方能演练。初上桩,先演练行走,即绕桩环走,每日3~5次,每次行走10~15分钟,待能在桩上行走自如,十分稳固后,再开始演练常规步法,桩上步法多以弓步、马步、麒麟步和低虚步较为常用,尤以弓步和马步较为常用。在桩上演练弓步和马步时,两种步法可以交互习练,比如先练马步,然后上体向右或向左转,使两腿成弓步,亦可再由弓步变马步,交替变步,反复演练,每次练20-30分钟,数月则可在桩上行走如垣,任意行走,牢固体稳。此时可以增练推掌、冲拳等手臂功夫,继续数月后,亦可增练踢腿、金鸡独立、桩上飞脚、侧踹,直至综合武艺。总之,在桩上所能练及平地上的拳脚时,一旦下桩。功夫当超众技一等。最后可以在桩上演练两人对拳,以增强实战技能。如初练可以先练六合拳、十八手等,继至演练散手、器械等。增强和提高武艺歌诀日:
"少林梅花桩,势如上战场,练桩先练步,熟似平地样,次练拳掌肘,推冲踢打扛,自如连环势,下桩胜金刚,下桩无闻声,呵声跃桩上。"
3.弓步桩
弓步比马步的用途更广,多用于冲拳,进拳,平刺剑,中平枪等攻势。
其法两足开立,一脚上前一步屈膝,后腿蹬直,脚尖内扣,上体挺直,微向前倾,目向前平视,自然闭口,微向前倾,目向前平视;自然闭口,鼻施呼吸。两只手作拳、掌均可,拳者向前冲,掌者向前推,即冲拳或推掌,都必须抖臂发劲,同时还要晃膀,这叫震上稳下。
桩功歌诀一:
少林一根柱,似桩又似枪,根牢如嵩岳,梢发箭穿阳。前弓后腿蹬,塌腰前挺胸,前脚向外张,后脚内扣从。腿架顶天柱,拳掌似流星。
桩功歌诀二:
桩似大梁栽三丈,九牛二虎拉不晃,两腿扎地稳如山,卷地黄风难摇桩,静如观音坐禅堂,动如伏虎下山岗。
十、其他功夫练法
1.臀功指要
沉臀收肛,意沉丹田,上提下压,阴阳交叉,气贯腰间,势如推山,臀法制人,仙着难兰"沉臀"是将臀部下垂,往里收,不可有撅臀现象。
"收肛"是将肛门的肌肉收缩,使其不能放松.Ⅱ"闭地产"。"臀法制人"是用臀部击人,少林武功称臀功或靠功。
2.胯功指要
一胯起时一胯落,起落高低用时多,下体枢纽全在此,莫在此处空磋留,往外撞,向内磕,前胯后胯暗时拿。双胯合,裆闭锁,卡合力时要提胯。

3.膝部功法指要
足来提膝,近使跪膝,膝起望怀,膝落近移。
"足来提膝"是以腿破腿,以膝击膝之法,也是护裆护胫骨之法,又是对付踢裆脚的有效方法。 "近使跪膝"是以膝盖致伤对方的方法,一是用膝盖向上撞顶对方的小腹部;二是用膝出外撇击对方的膝内侧,三是用膝盖向前跪撞对方的膝盖部。
4.头功
头为一身之首,头圆顶天,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气,阴阳交替,全在于此处遇合。则一身之气也归此所领所合。若不合之,则一身之气具失。头功具体练法是在出拳或推掌时,头顶要保证正中,不低不仰,不偏不斜,转动自绺此劲一失,四肢皆无灵俐,眼目则无精神。所以,始终要保证头的端正,摆动灵活,顶、碰、撞、靠,发劲疾速。古人云:"低头弯腰,气失四梢,任其蛮横,终为徒劳。"
5.面功
面为五官之基,要保证自然正色,不能强行作样。行拳时,藏意不露,色气抖劲、发声、唤放等神态要与出收进退、击打弹踢等击技动作配合协调。
6.耳功
为人声之探,根归于心。心静则自聪。其练法是:进入夜深人静之时,独进旷野,探听万物之音,虫鸣蚁语,辨其音,判其向,测其机。久而久之,可使"耳顺风声应其变,聪脑灵目应其还"。另一练法是:立一秋千架,悬挂高杆,来回游动。练功者背身站立,听其风声远近,急缓,远者则无声,近者能闻,急来者风大,缓来者风小。久而久之,便可以耳听八方。
拳谱日:耳要静听,看重身后,兼顾四方,前后左右,大小动静,耳宫皆闻。
7.口功
口在武术技法上,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练功前,要闭口,舌顶上腭,气沉丹田。在狠击震脚时,千斤之力,疾刻猛发,这就需要开口吐气,发雷鸣之声,行拳时,闭口要保气而易行于劲。
拳谱日:
两唇要微合,舌尖顶上腭,咬牙闭呼吸,为之上封锁,最忌张着嘴,气漏力无着,闭唇调呼吸,气劲毫不落。8.项功 项的摆动和前后俯仰,在武术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拳谱日:项要端正起,如船竖帆杆,中流立砥柱,前后左右直,转如风车旋,灵活又自然。
人的全身分为三节: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再进一步说,三节中,又各分为三节。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脚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三节之要诀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即"起、随、追"三字。例如冲拳的动作,拳为梢节之梢节,拳起动后肘(中节)随肩(根节)追,只有这样才能发力顺达。向前进步时脚起、膝随、胯追。这样才能重心前移,十趾抓地,稳如泰山。少林寺拳谱中说:"梢节不明,易中人七十二把之擒拿,中节不明,遍身是空,根节不明,恐中人盘跌,故三节贵明也。"明梢节是指两手互换,身心相随,互为救护的意思。明中节是指手不离心,肘不离肋,高挑低压左右拦裹的意思。如"手起撩阴,肘发护心",身应随手而动。要知远近明老嫩,手到身到,步变身转,不给对方进击的空隙。明根节是指进步低退步高。进步低,可避免被对方勾、挂、挑,避搬腿之患;退步高,可避免对方勾绊,利于进退。"起、随、追"三字十分精确、恰当。三节贯成一气,进退得法。如根节,退步时,膝随胯追,身体重心后移,十分协调。否则,步进身不进,步退身不退,手法再熟也运用无力。因此,对三节必须明了的地方,就是手脚的精密配合。在击打时,心勇而进拳进身进步,全身之力集于拳面,就会迅速。罗汉拳的动作都是全身三 节(手、身、脚)配合行动,进退击打之时,皆带身法,身手脚步内外融为一体,此为练习之要诀。少林寺拳谱中说:"上法须知先上身,脚手齐到斯为真,拳中有搓谁能解,明了其意妙如神。"此意即手、身、脚齐到,三节贯一。少林寺拳谱中指出:"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先到以心,后到以身。"犹如写字,意在笔前,出必中心,心一动而百体从令。三节明则内外合,克人就不有利。三节之理论,初看简单,细察则玄而又玄,如不精研熟琢,细细体察,是不易达到高水平的。
十二、四梢齐论法
四梢指血梢、骨梢、肉梢、筋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甲(指甲)为筋梢。四梢齐,指齐而发力,是发欲冲冠,牙欲断金,舌欲摧齿,甲欲透骨的意思。少林寺拳谱中说:"明了四梢加一力,四梢齐则内劲出矣。"其要点在于:意识引导气血达到这些部位,从而凝神聚气,使身体各系发出更大能量。心里想着向四梢用劲,使身体各部位有所应答,再经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传到大脑,以对动作进行调节,故而齐力。因此"发欲冲冠"之时,头必有意识上顶。这样,不仅避免了低头探腰的毛病,而且因气贯毛发,加速毛细血管网的代谢,增加了肌肉作功的能量。所谓明了四梢加一力,就是这个意思。又如"牙欲断金,"指使面部肌肉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增加了有关肌群的收缩力,紧叩牙齿,以集元神。"甲欲透骨"意识上把力贯在指梢抵指甲上,使气血充至指端,以利于劲力的发挥。从攻防角度上分析,劲发四梢也是科学的。如"牙欲断金"时牙齿紧叩,而"舌欲摧齿"是舌在齿内,在对抗时即使下颏受到击打,也不会磕牙及咬自己的舌头。舌顶上腭,利于唾液的分泌及全身力量的贯注。设想四梢用力时,由于意识引导相关部位紧张,该处毛细血管网的代谢交换过程一定加强,其协同肌和对抗肌也必然配合工作,因而使代谢加强,内分泌增加,心肺等系统加强功能,产生超出一般的能量。所以,齐四梢后,感觉击打格外有力。试将四梢所集之力放松,就会明显地感到松功。此与"易筋经"之静力性肌肉,用力收缩有相同之义,和气功有内在之联系。
少林寺老前辈当时显然不可能有先进仪器测试四梢齐所引起血液、生理功能、呼吸、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但他们根据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科学的四梢齐发力方法,以增强锻炼身体的效果。这的确是非常可贵的。少林寺有关四梢齐之论述如下:"四梢齐则内劲出矣。齐之之法,必其发欲冲冠,甲欲透骨,牙欲断金,舌欲摧齿。心一战而四者皆至。盖气从丹田而生,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手落,手随声发。故一技动而百技动,则四梢齐,劲力无有不出也。"
十三、五行合一法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中医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能用五行生克化的学说,进行解释。武术界也应用五行学说解释五官、五脏及攻防变化生克的方法,少林武术讲五行相克,五行相合。五行外应,人之五官;内应,人之五脏。如:"心属火,心动勇气生;肝属木。肝动火焰冲;肺属金,肺动沉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脾属土,脾动大力攻。此五行之属于内也。"又如:"肝属木,在五官上开窍于目;肺属金,五官上开窍于鼻;肾属水,五官上开窍于耳;心属火,五官上闭窍于舌。而最宜知,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尤不可不知。火到金化,自然之理。余可类推。"火到金化指手打鼻疼,火能克金。少林武术讲合自己之五行,以克敌之五行。
五行相生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代表肺,指肺强气壮能助肾水足固,动作自然并能疾快,以气摧力之理。水代表肾,水生木,指肾水足能养肝。肝强,自能指挥手足随心所欲,纵横往来对付八方。因此,武术界有养精益气,养气化神的说法。肝通于目,目为先行,所以目之明暗,有赖于肝。而在五行学说中,肾,又为肝之母。木生火,心属火,所以说"肝动火焰冲"。目视心生,眼注视后心意动,心意动后气血即运到进行击打之手足。所以说"意动勇力生"。因此,肝强而目明,目明而勇力即生。火生土,脾五行属土,为五行之主,万物土中生,脾胃是人体运化的基础,心动(动指思想,如攻防击打的意念)同时。植物性神经系统各器官代谢增强,以适应肌体做功的需要。心就是指神经系统,心动能加强脾胃做功,因此说"火能生土"。土生金,金指肺脏,土为五行之母。脾胃吸疏营养,只有营养充足,代谢才能加强,肌肉才能强劲有力。人体一切活动都依靠营养代谢供应能源,所以说:"一身之望属土"。脾胃机能良好,肌肉收缩有力,肺活量增大,才能适应气体代谢的需氧量。因人的力量有赖于气,所以俗称"气力"。气壮力大是自然之理。气血运行,为人体生命活动肌肉做功的必要条件。练习武术就是运气血,以达到随心所欲,心到气血即到的目的。脾胃强而营养足,营养足而身强,身强而气自壮,所以说"土生金"。
知道了五行相生的理论,还要懂得五行相合的理论。把五行练成一家(气)。
五行相合,就是指"合而有助"的道理。少林寺拳谱中说: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力,手与心合疾中疾。合而有助"之说具体解释为"耳本聪,用心听者,听着以审而有以增,益其聪也。余此类推。"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心的作用。心指意识。五行相合一气,心一动而内劲生,所以讲心合而五行益其精。
五行相克有几种含意。其一,指攻防之中运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武术界老前辈日:"横来者没有竖劲,竖来者没有横劲。故横来者可以竖破之。五行相克,在拳法上表现为:①劈打之法属金金利如斧,能克木。少林拳谱中写道:"定尖手属金"。金能钻木。"板手属木"。板打或冲击的力是向前,劈打是由上向下,以竖破横。格架压搂拨拍都是这个道理。崩打之拳以直崩之劲而无竖劲,所以用劈定的方法去破它。
②犯上括打棹属火火能克金。冲天炮诸式,借火焰上冲之力,以劈领格架冲之法破劈打之拳掌。或上掳,或下化,以懈对方之力,乘对方旧力已过,新力未生之际击打,这就是攻防的要诀,以下诸方法皆是同一道理。
⑧撂手、拦手属水水能克火。以力压拨的方法像横着流的水,能破冲击过来的拳,如一手力拨,一手攒打,就是防中有攻,退中有进之法。这种方法以横制竖。所以说为水能克火。


返回顶部

潮汕武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2013 desgin by wanbo 技术支持:万博科技
QQ:121998899 邮箱:121998899@qq.com 粤ICP备14013667号
全国服务热线:4008-236-889http://www.chaoshanws.com/skins/wsw/APP/Tpl/images/top_banner.gif